【MLB專欄】現在是用雷達槍看投手的年代 - 解析蝴蝶球逐漸式微原因

這2年來終於又有蝴蝶球投手了,聖地牙哥教士的Matt Waldron,從去年登上MLB美國職棒大聯盟以來,逐漸站穩球隊輪值,球季打一半不到,已經繳出1.6WAR的成績,已經27歲的他,當年選秀順位超級後面,簽約金僅5000美金,被交易的時候連名字都沒打在交易欄上面,但來到教士後靠著蝴蝶球成功翻身,也讓人再次看到這個接近失傳的藝術品。

Matt Waldron。(MLB Photo by Matt Thomas/San Diego Padres/Getty Images)
Matt Waldron。(MLB Photo by Matt Thomas/San Diego Padres/Getty Images) (Matt Thomas/San Diego Padres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春訓,Waldron跟其他小聯盟投手練球時秀了一下蝴蝶球,當時他已經會投,只是屬於玩票性質,實戰中從來拿出來使用過,結果剛好被球團看到,覺得有點東西,經過系統評估後,發現有實戰的潛力,因此要求Waldron在春訓時每場比賽都要配10%的蝴蝶球,正式賽季開始後,已經變成武器庫配備,這個全新的嘗試一開始讓他花了點時間適應,不過隨著賽季進行,Waldron越來越能把球丟進好球帶,加上現今真的沒什麼人在投蝴蝶球,很多年輕球員難得在場上看到過去在YouTube才會看到的球種,因此適應不良,讓Waldron越來越得心應手,季中就升上了2A,2022年更進一步來到3A,雖然這年跟隔年在這個層級的成績非常難看,但考量身處對打者友善的聯盟,因此教士還是在2023年將他叫上大聯盟,這時他已經26歲。

今年更是在熱身賽擊敗隊上競爭對手,拿到了開季最後一席輪值。而他也沒有辜負球團的期望,目前吃下隊上第3多的76.1局,從5月28日開始,連續4場比賽繳出優質先發,期間防禦率低到只有1.37,在達比修有、Musgrove缺陣期間,頂住傷痛不斷的教士輪值。

雖說現在就斷定Waldron是否有一個成功的生涯還太早,畢竟累積局數連一個單季合格局數的量都還沒達到,不過考量到他學生時期關注度不高、完成大學學業才被挑走,且是後段輪次,以正常人來說這種新秀幾年內沒投出名堂就會被淘汰,Waldron成功熬過空白的2020年,並靠著意外獲得的武器從小聯盟脫穎而出,本身就非常不容易,這又是一個靠著蝴蝶球翻身的勵志故事,

既然蝴蝶球有著飄忽不定的特性,能減少投手的負擔,延長他們的職業生涯,給予實力平庸的投手另一條通往大聯盟的道路,那為什麼蝴蝶球投手如此稀少,除了難練之外,球員的觀念問題也是一大主因。說穿了,就是不信任這顆球速很慢的變化球。

在業餘時期,協調性或是臂力很強的球員會優先嘗試擔任投手(或游擊手),看中的就是本身的資質,期待他們能擔任重要性數一數二的守備位置,所以能擔任投手的球員在隊上都是相當優秀的。教練會希望投手能丟到150公里,或是擁有犀利的變化球,但不會有人希望隊上最厲害的人去練一顆球速只有120公里的蝴蝶球。

而且對某些人來說,蝴蝶球只是一種噱頭,騙小朋友的把戲,嚴重一點的說法,覺得蝴蝶球根本是棒球中的異類,所以,不會有人從小就把蝴蝶球當成未來的吃飯工具。如果有人會刻意去練,代表他的職業生涯碰到了不小的困難,非得要靠著特殊球種來嘗試改善自己的成績。巴爾的摩金鶯就曾經找來已故的名人堂蝴蝶球投手Phil Niekro指導隊上那些投不出名堂的大齡小聯盟球員,看能不能再榨出一些潛力,在當時還引起記者的報導。

已故的波士頓紅襪蝴蝶球大師Tim Wakefield。(Photo by Jim Rogash/Getty Images)
已故的波士頓紅襪蝴蝶球大師Tim Wakefield。(Photo by Jim Rogash/Getty Images) (Jim Rogash via Getty Images)

綜觀近代的蝴蝶球投手,幾乎沒有人一進職業就標榜會使用這顆變化球,比較有名的投手中,像是去年剛離開我們的Tim Wakefield,最早是野手身份進入職業,後來因為練成蝴蝶球才棄打從投;史上唯一以蝴蝶球投手頭銜拿下賽揚獎的R.A.Dickey,也是在30歲以後才轉型,另一位在2016年獲選明星賽的紅襪投手Steven Wright,則在生涯中期意外練出蝴蝶球才轉換跑道。

上面提到的這些人通通都是在25歲以後才投出名堂,連本文主角Waldron,升上大聯盟也是26歲的事情了。所以,儘管蝴蝶球投手總是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但從球員的角度出發,反而是對自身現狀的否定,才會退而求其次,尋找其他成功的方式罷了。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點此訂閱DAZN收看精彩職棒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