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專欄/林建煌】3小時的NBA明星賽總共只打了「42分鐘」 是什麼讓它失去魅力?

幹得好,Adam Silver,你用3場充斥著大量廣告的糟糕全明星賽,取代了一場充滿大量廣告的糟糕全明星賽。整整3小時的全明星賽正賽節目,長達「42分鐘」是真正在打籃球。聯盟將Stephen Curry、Kevin Durant等球星晾在場邊,看球評們被讚美和收到禮物,然後NBA卻不知道為什麼球員們不認真打比賽?

Victor Wembanyama。(資料照,Photo by Ezra Shaw/Getty Images)
Victor Wembanyama。(資料照,Photo by Ezra Shaw/Getty Images) (Ezra Shaw via Getty Images)

Victor Wembanyama是今晚唯一堅持將比賽當成例行賽在打的球員,它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我最大的收穫是,在球場上,你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拚盡全力。對我來說,這是打籃球的唯一方式,我認為這只會讓比賽變得更好。」

2025 NBA全明星賽最讓人印象深刻時刻是在一次暫停期間,Kyrie Irving和Curry正在拍攝一些有趣的抖音畫面,然後鏡頭切換到Wembanyama坐在板凳上閉上眼睛默默冥想。他的那些封蓋,讓這場比賽看起來稍微有點像籃球賽。

當今年明星賽的最後一球以Jayson Tatum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空接上籃結束時,Wembanyama失望甩手,我確信那也是一位籃球迷的心情。

籃球被糟蹋了,整場比賽都充斥著疑似LeBron James口中說的那些「甚至不看籃球」的人的聲音。

Anthony Edwards以腹股溝傷勢為由,未參加全明星賽,而在上周五對奧克拉荷馬城雷霆隊的比賽中,他全場貢獻23分、7籃板、7助攻、3抄截,幫助球隊獲勝。

James在他40歲的生日過後只缺席2場比賽,今天他無預警地左腳踝痠痛,還強調自己可以健康地在對上夏洛特黃蜂的比賽中復出。你相信他們是真的有傷,還是提前預先看見了這場比賽會變成什麼模樣?

LeBron James。(資料照,Photo by AAron Ontiveroz/The Denver Post)
LeBron James。(資料照,Photo by AAron Ontiveroz/The Denver Post) (AAron Ontiveroz via Getty Images)

好吧,偉大的NBA比賽認為將比賽變成一場脫口秀會更好,所以在今年的NBA全明星賽(All-Star Game)中,整場長達3小時的節目,實際播出的籃球比賽時間僅42分鐘。以下是完整的時間分配:

  • 開場介紹(含廣告):30分鐘

  • 賽前討論:10分鐘

  • 第一場比賽(Kenny vs Chuck):總時長12分鐘,實際比賽時間9分35秒

  • Mr. Beast 挑戰賽:5分鐘

  • 第二場比賽(Shaq vs 新生代之星):總時長16分鐘,實際比賽時間12分54秒

  • 音樂表演:6分鐘

  • 《Inside the NBA》致敬環節:9分鐘

  • 第三場比賽(Chuck vs Shaq):總時長 14分鐘,實際比賽時間10分40秒

  • 賽後總結:6分鐘

  • 賽事分析、球員介紹、節目橋段(總計):22分鐘

  • 廣告總時長:80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這42分鐘的比賽時間,包含了場上暫停與罰球時間。如果僅計算實際比賽進行時間,則約為32-35分鐘。

過去的NBA全明星賽,大概有48-60分鐘的時間是籃球比賽,就純以比賽時間來說,並未相差太多。然而,這次由於比賽被切割成多個比賽,其中還穿插大量娛樂環節,整體觀賞體驗受到影響,讓籃球比賽本身更像是次要內容,而主要焦點則變成了節目式的娛樂表演。

這實際上很好的說明了我們這個時代是怎麼看待運動賽事、電影等接近娛樂事務的藝術品。如今的電影同樣也被某種方式切割成很多快,它不再是某種有機體,而是一個「宇宙」,對吧?漫威要有漫威宇宙,恐怖片要有恐怖片宇宙,科幻片、動作片更不用說,甚至某些經典老片回歸,也必須要以系列「元宇宙」的方式回歸。

「元宇宙」是什麼意思?擺在電影產業,它象徵某種永恆,時間線被無限拉長,不斷回溯到某一個人、某一個事件,重新用不同方式訴說同樣的故事,彷彿將螢幕內外的人都困在時間輪迴之中。

那是觀眾要求電影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必須到達「極致」的一個結果,要嘛極致的驚悚、極致的誘惑、極致的壯闊、極致的悲慘、極致的好笑、極致的愚蠢、極致的低俗......你可以看得出製作者不希望某種「人生常態的平凡」進入到約2-3小時的電影之中,每一分一秒都必須是關於美國夢、自由平等博愛、解放中國人民或是日不落帝國復興等等等題材;或是再不入流一點,必須是關於Sydney Sweeney的胸部、某種四腳八爪的外星生物、飛車噴出血和內臟、男女主角生死離別等等題材。

放在運動比賽之中,就是最好James能48分鐘拿著球、每一球都創造給Curry或Durant投籃,否則你不能理解為何會有「Team Shaq」這種畸形陣容產生。

在這種思維之下,NBA和TNT這次明星賽加強了講評,甚至讓場邊球員都能聽到名嘴、球評對他們的嘲諷......

Stephen Curry與Kevin Durant。(資料照,AP Photo/Jed Jacobsohn)
Stephen Curry與Kevin Durant。(資料照,AP Photo/Jed Jacobsohn) (ASSOCIATED PRESS)

「TNT天團」在某些時候的賽後講評確實妙語如珠,這也確實是他們的最後一舞,但在明星賽以這種喧賓奪主的方式插入比賽之中,讓比賽充滿喧鬧的吐槽,無疑讓人感到厭煩。

一場明星賽被切割成一個小型錦標賽,好像是在告訴關注「前面兩場準決賽你不用認真去看」似的。然後在決賽之中,比賽又在奇怪的時候被奇怪地暫停,場上舉行了一場瘋狂的獻禮儀式,以紀念Ernie Johnson、Shaquille O'Neal、Charles Barkley和Kenny Smith「TNT天團」的NBA時代落幕。

再說明白一點:這場直播比賽在Shaq隊以11: 3領先Chuck隊時突然進入暫停,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全明星球員們圍坐在一起,觀看TNT演播室節目主持人獲得一堆禮物,以表彰他們在比賽推廣中所發揮的作用。當然Kevin Hart再次擔任主持人。

一名球迷在X上的吐槽很精確:「如果Curry和Durant在那30分鐘的電視休息時間裡離場,我不會責怪他們。」

NBA讓全明星賽越來越少與籃球的東西,同時抱怨 NBA 球員不認真對待全明星賽,這就是您需要了解的有關 2025年NBA明星賽的全部信息。

但我並不是在批判NBA,我只是對這一次明星賽的結果感到悲哀。作為體育媒體行業的一員,我知道NBA在做什麼。特別是我在重新看過我去年寫過的那一篇《Curry必須成為「送葬者」、1對1單挑賽好過技術挑戰賽 一封給NBA總裁的5大明星賽改制訴求》專欄後,我認為聯盟只是很努力嘗試要突破困境。

聯盟真的嘗試去做去年外界給予他們的建議:他們簡短了比賽時間,嘗試濃縮精華,讓球員更願意在場上奮戰;Hart和Draymond Green以及滿滿的TNT畫面,只是因為這在過去確實是正賽的一大看點,去年正是Green和Barkley的互相吐槽,讓死氣沉沉的明星賽稍微有點生氣;他們嘗試讓新星和OG們打一場比賽,他們想讓美國VS國際的戲碼上演;他們也想過再來一次男女三分球賽,只是Caitlin Clark不願參加,而最終作罷。

Caitlin Clark。(資料照,AP Photo/Charlie Neibergall)
Caitlin Clark。(資料照,AP Photo/Charlie Neibergall) (ASSOCIATED PRESS)

他們做了這些事情,但徒勞無功。因為你無法讓一個20世紀受歡迎的的東西,在網路世代重新活過來。Nikola Jokic說出了大實話:「我覺得明星賽可能永遠都會是這樣了,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它。」

明星賽為什麼變得無趣了?

片面原因:球員們害怕受傷,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打比賽;花樣被前人用完,球迷的胃口被養大,不再能被輕易滿足;現代籃球比賽被改變,外線越來越多,在表演賽中更像是在投籃練習。

主要原因:籃球對於人們來說沒那麼有趣了。

難道不是嗎?NBA衰退不是只有明星賽,例行賽季票訂閱者也變少了,人們變得只對季後賽、甚至總冠軍賽感興趣,或者我們這樣說,只對少數那10-15名球員和那5-7支人氣球隊有興趣,巴不得省略漫長的季賽,一場比賽48分鐘鏡頭都對準James、Curry等人。很大一部分的人對球星感興趣,只想看Drama,而非籃球故事。

籃球不再是一種生活時,比賽就很危險了,你不再欣賞每一次賽季起伏,微小的戰術變化;你不欣賞球員的成長,和他們奮鬥努力的過程;不欣賞培育體系和教練團的變動、輪換的改動。若只追求網路上的集錦,抓著看球星的某一句被斷章取義的話,那比賽本身就會無趣很多了,將不得不尋求新的刺激,跟藥物成癮一樣,癮頭會一次比一次更強烈。

對於一開始就是為了做「球迷服務」而生的明星賽,它隨著電視時代到來而輝煌,也將隨著網路時代而沒落,傳播媒介的不同決定了它的興衰。

這樣如何:讓我們不要再假裝關心NBA全明星賽。

沒人關心它,看他的人也幾乎是在IG和X上藉由10-30秒的片段影片來體驗,這沒關係,所以不要再期待這個週末會成為賽季中裡的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回憶了。

大家抱著簡單的心情去玩一玩,看一看。你無法要求越來越多的無保障合約、薪資和個人獎項掛勾,而評選資格又要加上出賽場次的情況下,球員在最後30場比賽認真打一場和戰績無關的賽事。

或許,球迷和媒體花了太多的時間來強調聯盟中存在的每一個問題。

這曾經是球迷們歡樂的一個週末,它曾是展示NBA特有文化的唯一一個季中盛大活動。

但它不是了,不會再是了。

就只是如此罷了。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