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條魚苗打標! 科學流放採集DNA追蹤魚苗

民視新聞/陳崇翰 基隆報導

傳統放生,放完了就結束了,但海洋大學跟基隆漁會合作,抽出5千條魚苗打標,並採集DNA樣本,一方面可以追蹤放生後魚群存活的機率,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基因序列,確認放生魚苗回到大海後,是否能夠孕育出下一代的海洋漁業資源。

棕白相間的魚身上,一條黃色標籤插在魚鰭下方超突兀。研究員拿著像是釘槍的器具,刺穿魚體,三兩下就做好標記,但還沒結束。

拿出小剪刀,在靠近尾鰭的地方剪下一小角,再用鑷子夾進塑膠試管,泡在95%酒精裡,準備送實驗室化驗DNA。

接著來到海邊,把這些魚尾打上標籤的魚苗,放回大海。

協和發電廠副廠長簡明利說,「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要放正確的魚苗,我想這就是他們(海大及漁會)的專業,我想必須要符合這樣的條件,才能夠真正達到魚苗放流的效果。」

五千條魚苗打標! 科學流放採集DNA追蹤魚苗
五千條魚苗打標! 科學流放採集DNA追蹤魚苗

現代放流,除了比起傳統放流,更重視放流時間、區域跟魚種的選擇,此外,還要利用科學數據,追蹤後續的放生成效。

基隆區漁會助理幹事呂冠廷說,「抓到那個魚之後呢,直接來跟我們(漁會)電話通報,甚至是有些在那邊潛水的民眾,也是有跟我們回報在海裡有看到,我們那次放的魚苗,請專業的潛水員定期去那個海域,做水下的潛水紀錄。」

基隆區漁會跟海洋大學合作,在放流的魚苗中,抽出5千條打標,黃色標籤就像拖出長長尾巴,保留魚苗長大的空間。產學合作,不只等漁民回報,也派潛水員,定期檢視、分析,注意魚群的狀態,有助於調整後續的放流措施。

保育海洋資源,不能只追蹤一代。透過DNA採集,還能掌握,放生魚苗後,是否肩負起繁殖的重責大任。

五千條魚苗打標! 科學流放採集DNA追蹤魚苗
五千條魚苗打標! 科學流放採集DNA追蹤魚苗

​​​​海大環生與漁業科學系博後研究員李宏泰說,「漁民關切的,到底這些資源是不是能夠增加,初步發現就是可能,可以增加10%~30%的比例,這些種苗能夠貢獻到漁民的漁獲當中。」

結合科學的流放,讓魚苗放流能夠更有效率,也才能真正達到海洋資源生生不息的目的。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南橫公路栗園路段邊坡落石阻交通 預計28日上午恢復
高師大校長榮退學術研討會 吳連賞發表專題演講
日本為何曾流行「109辣妹」?網:致敬1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