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價12年沒調 稻農怨愈賺愈少

近年民生物資飆漲,肥料、農藥和聘工等費用也大增,農民抱怨種稻利潤愈來愈低。(張毓翎攝)
近年民生物資飆漲,肥料、農藥和聘工等費用也大增,農民抱怨種稻利潤愈來愈低。(張毓翎攝)

明年基本工資月薪又將調漲,雖然可讓勞工開心,但看在稻農眼裡實為諷刺,因為基本工資已連續8年調漲,反觀公糧價格卻12年沒漲;尤其近年民生物資飆漲,肥料、農藥和聘工等費用也大增,農民抱怨種稻利潤愈來愈低。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歆說,將持續觀察基本工資調高後,對農民耕作成本造成的影響,再向農業部反映。

有農民在社群網站感慨說,台灣大部分務農的人都是種稻,稻米價格已經20多年沒有明顯波動,公糧收購價格也好幾年沒漲,但基本工資卻漲了多少次,農民的生產成本年年增加,包含肥料、農藥、運費及稻子收割、插秧、耕田的費用等。

政府為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增加農民的收益,自前年實施「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政策,以台灣西部最大的稻米產區台南市後壁區為例,整體稻作面積減少後,後壁區農會去年收購的自營糧價格都創10年來新高,民間稻穀收購價也稍微提高。

不過,當地稻農認為,在萬物齊漲的年代,穀價本來就該漲,跟稻米生產數量減少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此外,政府總是誇口說「水稻輪作政策有多好」、「這2年溼穀收購價格每百台斤最高1100元」、「溼穀收購價格創10年新高」等,也不太貼近事實。

李姓稻農拿出2016年二期作繳交稻穀的收購單說,那年有外縣市的民營糧商來後壁收購稻穀,他每百台斤的溼穀就可以賣到1160元;另外,早在12年前,一期作溼穀收購價格每百台斤約1000元,二期作也有1100至1200元,代表近年的收購價似乎仍在「原地踏步」。

林怡歆表示,她曾向農業部建議過,但農業部這2年已公開對外宣示說,公糧價格和收購數量都不會增加;但仍將持續觀察基本工資調高後,對農民耕作成本造成的影響,再向農業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