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稻埕鬥鬧熱!一場跨國境的舊城節慶 國際老街文化節本週五登場
撰文|張翰豪
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圖片來源|台潮taiwanc.com
從曬穀場到國際商場
在大稻埕的商家們有個默契,每當有貨車停駐在店前卸貨,往來小巷內的車子都會耐心等待,會不耐鳴喇叭的多半為外地人。身為百年商圈的一份子,當地住民尊重彼此,以和為貴。然而,蓬勃發展前的大稻埕並不是如此平靜。
拆解名稱組成,大稻埕原先是曬穀場,是農作物收穫與交易的場域。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的八月溽夏,艋舺地區的「頂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因通商利益而發生激烈衝突,焚屋毀舍傷亡慘重,同安人節節敗逃至大稻埕,這次的「頂下郊拚」是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族群械鬥之一,卻也是改變大稻埕發展樣貌的關鍵轉折。
郊拚事件後的大稻埕不再只是曬穀場,同安人定居於此,臺灣最興盛的聚落短時間內成形,學院、商行紛紛成立,改變了臺北城的地位及樣貌。隨著1862年滬尾開港,外國洋行進駐,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南北貨、茶葉集散地,直至日據初期這裡都是見證臺灣商貿風華的重要據點。
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攝影|李復盛
以和為貴 向全世界說故事
「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勸和論》
臺灣首位進士鄭用錫在「頂下郊拚」後落筆完成《勸和論》,他力倡和平,堅信以和為貴才能打造人間樂土。這篇文章是現今高中國文課堂中的必讀文章,更是2023年「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的核心精神。
今年適逢大稻埕170週年,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籌劃「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力邀海內外熟稔文化保存及地方創生議題的專家學者,從大稻埕的百年故事出發,藉由三天密集活動爬梳舊城區的前世今生,借鏡海內外經驗,一窺各國家如何在現代化浪潮與傳統文化保存之間取得平衡。
身為老家族後代,陳玠甫於《到老師府辦桌》書中自述受父親影響深遠。父親重視傳承與節慶儀式,以每年過年為例,除夕前家族開始張羅鮮花、寫春聯,除夕當天播放北管樂曲「鬥鬧熱」,圍爐火爐必定使用炭火,上頭煮著暖心的桂圓紅棗茶,圍爐後的紅包袋上以小楷或中楷毛筆寫下格律工整的祝福及期許。
「英國有愛丁堡藝術節,法國有亞維儂(藝術節),」講起世界各地的文化傳承,陳玠甫細數大稻埕優勢,這裡是商業發展與常民住宅自然結合的聚落,街屋造型兼容閩南與西式洋房風格,值得世界前來參考借鏡,「歐洲可以做,為什麼臺灣不行?」
深信文化傳承的精髓是親身實踐,陳玠甫整合近年來走訪兩岸三地的經驗與人脈,正式啟動「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籌備工作已是八月底,不消三個月時間邀齊亞洲各國投身文化保存、都市規劃的重量級人物,籌劃這項跨國活動非易事,但陳玠甫希望拋磚引玉,期待未來產、官、學界共襄盛舉,向全世界訴說大稻埕的故事。
大龍峒金獅團。圖片來源|台潮taiwanc.com
竹塹北管藝術團。圖片來源|台潮taiwanc.com
跨國境節慶 新「新文化運動」
活動於11月3日起跑,三天活動包含國際論壇、國際老街旅展及踩街遊藝活動。論壇分成兩大主題:「如何在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浪潮下,保護老街區的原貌與建築?」及「傳統的文化藝術、老行當如何延續?」。講者包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古蹟維護主席何培斌、新加坡的規劃之父劉太格、日本奈良地方創生副主席岩井一郎、韓國前國家博物館館長等人齊聚臺北,為永續城鄉發聲。
「國際老街旅展」聯合展出大稻埕、日本奈良、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中國福州三坊七巷及韓國仁寺洞,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不是一天形成的,深究都市紋理與居民的生活軌跡才能洞悉一個地方的精神與驕傲。
「踩街遊藝」由成立超過200年的「大龍峒金獅團」領銜演出,身為臺灣最早成立的獅團,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其為「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傳承全臺灣最豐富的舞獅藝術,栩栩如生地模仿獅子的肢體語言,值得現場體驗其魅力。
活動更邀請新竹「竹塹北管藝術團」共襄盛舉,這是臺灣少數的正統北管戲曲團之一,由北管陣頭、排場、清唱、戲曲上演等串聯而成的傳統藝術活動,係廟會慶典中烘托氣氛的要角!
一點一滴實踐文化傳承,讓傳統文化再復興,「下一代可以在文化的層次上重新回歸走路有風的年代。」如同陳玠甫於自己書中的期待。
※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
※不可錯過的城鄉活動,帶您一同前往好食味、搶好康、玩樂趣
※Instagram搜尋「#城鄉島遊」,並加入LINE ID @shoppingdist_tw 商圈好吃好玩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