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外的天空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每個月公布的總體數字,連十紅也好,連十黑也罷,這是真相嗎?從統計上來說,推估的數字就是如此,當然是真相,但若從結構而言,這些平均成長率對多數人而言,並非真相。

何以這麼說?因為十年來台灣產業結構出現很大的變化,半導體業規模愈來愈大,不論生產、接單、出口或投資皆獨占鼇頭,這會導致只要半導體好,一切數據都好,只要半導體不好,所有數據都差。

舉例來說,第三季民間投資衰退1成,就是半導體業資本支出緊縮使然,而製造業生產指數連16黑,原因無他,也是半導體業調整庫存所致,至於出口不佳,經濟無法保二,原因同樣出在半導體。

何以會如此呢?因為半導體規模實在太大了,過去台灣產業分布還算平均,2000年半導體業雖逐漸嶄露頭角,但是占出口比重不過1成,如今已達4成,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更達42%,比重如此之高,自然就主導了全體出口的方向,這好比學分高的科目會主導平均成績,主導誰會領獎學金一樣。

中小企被消音的榮枯

除了出口,在製造業生產指數裡,半導體的影響力更大,2011年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權重已達31.5%,但如今更逾50%,這是史上未曾有的事,這個結構註定了製造業生產指數的榮枯,悉數取決於半導體業的好壞,可憐的是,其他產業無足輕重,他們的變化已被淹沒在以半導體業為主的統計洪流裡了。

民間投資的情況又更嚴重了,製造業裡的固定投資,老早是半導體的天下,2011年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占製造業投資已近6成,去年升破7成,想想,十分之七都是他們的,那投資的起落不也是由他們決定的嗎?自然是如此,於是當半導體業擴充生產線,指標裡就看不到冬天,而當半導體業停下步伐,總體數據只好灰頭土臉。

8%的幸福vs.80%的疲乏

這就是台灣總體數據最大的困境,隨著產業結構過度集中於半導體,如今我們看到的總體指標變化,已無法反映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的處境,在總體數據裡,當半導體產業大好,我們聽不到中小企業的哀嚎,看不到傳統產業的枯槁,我們以為創造了新經濟奇蹟,其實已有許多產業日漸凋零。

中小企業名為中、小,不甚起眼,卻有900萬人在此就業,占總就業比重近80%,連十紅、新經濟奇蹟的冠冕,距離他們太遙遠,因為半導體業雖讓出口、生產、GDP飛上了天,卻只創造8%的就業機會。這告訴我們,只有不到1成的人能感受到數據裡的幸福,那留給80%就業者的只是疲乏的工作與停滯的薪資,這樣的產業結構與這樣的就業結構,極度不對稱,而且愈來愈不對稱,這是數據的困境,也是施政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原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如今卻衍生出總體指標的問題,出口、生產、訂單、投資等各項指標是該考慮編些特殊分類統計了,以讓大家了解半導體以外的天空,到底出現什麼變化,如此總體指標才能接近小老百姓的感覺。

小檔案■依據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有913萬人在中小企業就業,占全國總就業人數1,142萬人的79.98%,被中小企業僱用的人數690萬人,占全國總僱用人數(含政府僱用)918萬人的75.14%。中小企業家數163萬家,占全體企業家數98.9%。

小檔案■就業者依從業身分可分為僱主、受僱者、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我國受僱者有兩份調查,一是家戶面,調查範圍包括所有國人,2022年918萬人,另一份是廠商面,不含政府僱用,2022年816萬人,其中電子零組件業66萬人,占總僱用比重8%。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
英業達 攻5G專網智慧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