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增4工藝技術保存者
竹籠茨/李養 金銀細工/蘇啟松 藝閣/吳震星、梁添發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再增一位傳統工藝保存者及三位保存技術保存者,分別為「竹籠茨」傳統工藝,李養師傅為保存者;新增登錄「金銀細工」藝師蘇啟松、「藝閣」藝師吳震星和梁添發為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總計台南市登錄的傳統工藝藝師達二十二人、保存技術保存者九人。
文資處表示,「竹籠茨」為台江地區傳統家屋形式,早年該區為鹽鹼旱澇之地,加上曾文溪尚未建造堤防,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常氾濫成災,先民戲稱無常改道的曾文溪為「青瞑蛇」,為「避溪蛇求安居」,村民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讓「扛茨走溪流」成為當地特有常民文化。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安南區新吉庄的李養匠師,生長在專蓋竹籠茨家族,從小隨父兄學習竹籠茨工法,諳熟竹材特性、納卦與建屋尺寸規範、風水忌避等,工法講究細緻且縝密,建築結構及造型達到用與美的完美結合,反映台灣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生活方式,彰顯人與大自然共生智慧。
「金銀細工」藝師蘇啟松,從事神明帽冠製作、修復近四十年,熟稔金屬工藝技法「一搨、二鑲、三刷洗、四柳(纍)絲」,表現精準、細膩熟練,作品風格獨具風格。
文資處說,金工多表現在宗教及生活用品,為府城傳統工藝大項,昔有「打銀街」,可見該項工藝鼎盛;蘇啟松有感現今金工技術逐漸式微,投入傳承教學,對傳統工藝保存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藝閣」為傳統藝陣中重要項目,深具台灣在地特色,集音樂、戲劇、彩繪、雕飾、陶藝等技藝大成,近年結合各項科技聲光特效,透過民俗典故、忠孝節義等展演,為寓教於樂的綜合藝術。
文資處表示,藝師吳震星投入藝閣領域四十餘年,自小拜師學習彩繪技巧,學習電動花燈布景繪製,掌握木工、電子線路、糊紙工藝等藝閣保存技術,對藝閣傳習不遺餘力。
梁添發從小學做糊紙、藝閣、花燈、電動、焊接、電器、設計圖及醮壇搭設等技藝,近年更結合電動聲光特效元素,整體表現兼具傳統與創新。
文資處表示,竹籠茨與金銀細工、藝閣,見證常民文化積累與時代特性,日後將以汲古鑑今精神,協助傳統工藝呈現、保存並扎根傳承,讓先民代代傳承的技術及技藝,永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