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與塑化劑的危害

image

#性早熟、PP塑膠袋、PE

讀者「紅先生」在2018年1月詢問:「我小時候喝許多運動飲料,因為小五、小六時是體育班的手球隊,學校提供我們一箱一箱的喝。我在國一的時候性早熟,現在成年但陰莖仍然短小,不知道是否跟後來新聞報導的塑化劑有關係,所以來信詢問您,這樣的事情造成我內心深刻自卑。」


運動飲料、塑化劑,導致小弟短小?

在台灣,有關運動飲料因含有塑化劑而會造成陰莖短小的說法,是源自於2011年5月爆發的「塑化劑事件」。例如,在2011年5月31號,中天新聞的報導「三十歲男生殖器小,疑長期喝運動飲料所致」:「屏東署立醫院開放塑化劑特別門診,不少家長帶著自己的小孩到醫院求診,不過,有一位30歲的許姓男子,他說自己長期喝運動飲料,感覺自己的生殖器比別人小,懷疑是塑化劑造成,很擔憂不能生育,儘管醫生檢查後,他的生殖器很正常,男子依舊要抽血檢驗,還要醫生拿出照片比對,醫生哭笑不得」。



那,為什麼家長會帶著小孩求診?我們再來看一則2011年6月13號《蘋果日報》的新聞,大標題是「塑毒陰影,嬰雞雞米粒大」,小標題是「不到正常長1/10,母:孕期天天喝飲料」。文章第一段是:「台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二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陰莖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院方在追查原因時爆發塑化劑事件,男嬰母親坦言懷孕期間每天至少喝一杯茶飲店飲料,醫師認為,雖難斷言是塑化劑惹禍,仍提醒孕婦少吃加工食品飲料,也不要隨便服用健康食品,飲食天然、均衡最好。」



那為什麼會懷疑男嬰陰莖短小,是因為媽媽在孕期天天喝茶飲店的飲料呢?那是因為,醫學文獻裡用老鼠做的實驗發現,塑化劑有抗雄性荷爾蒙的作用,所以,如果孕婦長期喝含有塑化劑的飲料,就可能會導致女兒性早熟或男童女性化。在2005年更有一篇調查男嬰的論文發表,標題是「產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的男嬰的男性器肛門距離減少」(註1),表明產前接觸鄰苯二甲酸酯與男嬰的肛門生殖器距離和陰莖尺寸減少有關(補充: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塑化劑)。



就因為如此,在2011年5、6月期間,台灣流行起一股媽媽帶著男童到醫院檢查生殖器的風潮。而且,連大男人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命根子是否也是塑化劑的受害者。可是在當時,所有檢測塑化劑是否會造成生殖器發育失常的研究都是針對剛出生的老鼠或嬰兒。也就是說,在當時,根本就還沒有研究是針對兒童或成人。



這種情況一直到2017年才出現改變,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其他數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文章,標題是「青春期前鄰苯二甲酸酯暴露和生殖激素以及性激素結合球蛋白–台灣鄰苯二甲酸酯汙染食品事件」(註2)。這項研究發現,就自身接觸而言(非通過母體),塑化劑有可能會造成女童性早熟,但卻沒有影響男童的性發育。因此,就目前的證據而言,讀者「紅先生」對運動飲料可能造成性器短小的疑慮,似乎是多餘的。



更重要的是,請讀者注意,前面那則中天新聞裡提到「儘管醫生檢查後,他的生殖器很正常,男子依舊要抽血檢驗,還要醫生拿出照片比對,醫生哭笑不得」。男人擔心性器官尺寸不足,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往往是沒必要的心理作祟。早在1966年,性醫學先驅威廉.麥斯特(William Howell Masters)和維吉尼亞.伊詩曼.強生(Virginia Eshelman Johnson)就在《人類性反應》(Human Sexual Response)這本書裡說,陰莖大小與女性的性滿足無關。



五十多年來的後續研究,也都同意此一說法。請看2016年發表的文章,標題是「大小並不重要:陰莖大小和焦慮的演化」(註3)。所以,請「紅先生」一定要放寬心。根據我在性醫學領域裡二十多年的經驗,您的焦慮和自卑,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一個男人是否夠男人,是看他的大腦有多靈光和雙手有多勤快,而不是小弟弟有多雄偉。後記,飲料瓶的材質是PET,不含塑化劑,請看本書199頁。


塑膠袋裝熱食,戒之慎之
每年回台探親訪友應是喜事,但有兩樣躲不掉的東西讓我擔心:一是城市裡的熱氣,二是塑膠袋裡的熱食。城市裡的熱氣,我無法要求改變,但塑膠袋裡的熱食可以改善,也應該改。畢竟,它攸關的是台灣人的健康以及國際名聲。



早在2011年塑化劑風暴期,台灣媒體已有相關報導。而網路上也不乏學者專家提出的醫學證據,但我2016年6月回台,還是一次次親眼目睹用塑膠袋裝熱食的情景,而自己也很無奈地吃了一些。也就是這樣,我決定回美後寫篇文章,以盡綿薄之力。首先,我很好奇台灣的消基會,對這個攸關消費者健康的議題,是否有所關懷。結果,看到的只是有關塑膠袋造成的垃圾問題,而非飲食健康問題。我也到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看。結果,看到一個2015年11月27日的「本署公告」,此公告把「塑膠袋裝熱湯危害健康」稱之為網路謠傳。如此不可思議的官方立場,在接下來的網路搜尋,總算找到「合理的解釋」。



原來,2011年6月30日立法院開了一場公聽會,討論有毒塑化食品,以及是否可以選擇其他材質來替代普遍用來裝熱食的塑膠袋。結果,針對立法委員的提問,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組長說:「國人的飲食習慣還有生活習慣,完全一下子禁止掉,在實施上有困難。」所以,官方認為,用塑膠袋裝熱食是「國人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是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但,真是如此嗎?根據我的觀察,消費者並沒有做選擇。而是,大家都這麼做,也就沒想過有什麼不對。所以,我相信,如果知道對健康有害,沒有人會做這樣的選擇。那,我就隨手提供三篇這方面的資訊吧,標題分別是「塑膠袋裝熱食,恐產出多種毒素」(註4)、「雙酚A損造精能力,塑袋裝熱食或致不孕」、「別再用塑膠袋裝熱食,乳癌高2.4倍!」(註5)。這三個例子,不能算是科學證據,但所引用的人物是可靠的。我無法提供科學證據,因為科學進步的國家,是不會用塑膠袋裝熱食,也就不會有相關的研究。我無意嚇唬人,只是希望讀者在看過這篇文章後,自己去做一些查詢,然後決定是否繼續接受用塑膠袋裝熱食。畢竟,要杜絕這種不好的習俗,不是立個法下個令就好,而是需要全民自覺。



耐高溫塑膠袋的選擇與疑慮
發表了前一段「塑膠袋裝熱食」之後,有讀者問:「可是PP耐熱不是可以到110
度,這樣也會有毒嗎?」沒錯,PP是所有塑膠材質中最耐高溫的(100-140度
),但我在台灣從沒有親眼見過商家用PP塑膠袋裝熱食,我見過的都是用PE塑
膠袋。當然,我在台灣的時間一年只有幾天,所以不能以偏概全。不過,我還是建議這位讀者,自己做點觀察,看看商家用的是PE還是PP。PP塑膠袋延展性差,搓揉時聲音響亮;PE塑膠袋延展性佳,搓揉時聲音細小。PE又分成高密度
(HDPE,90-110度)及低密度(LDPE,70-90度)兩種。至於商家用的是HDPE還是LDPE,也只能碰運氣,因為,根據自由時報,商家根本搞不清用的是那一種材質的塑膠袋。也許你會問,塑膠袋上不是有標識材質嗎?但是,你有親手接過有標識材質的塑膠袋嗎?可能性不大。因為,有標識材質的塑膠袋是個別印製的,成本高。



而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大多是用沒有標識的成卷塑膠袋。何況,塑膠袋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添加了化學物質。所以,就算是用耐熱的塑膠袋裝熱食,也難保不會滲出有毒物質。再則,因為塑膠材料在回收時分類不清,使得再生後的PE或PP塑膠容器也會含有塑化劑。還有,食物中並不是只有清水,而是有油、鹽、酸等,會增加化學物質溶出的因素。最後,如果你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就請看一段林杰樑醫師在2011年1月12日寫的(註6):最近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體內塑化劑暴露劑量遠超過其他國家,引起國人相關的重視。根據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的研究,國內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高達先進國家孕婦的尿中塑化劑含量高8到20倍,同樣的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也發現國內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DEHP,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的總量高達每公斤體重33.4微克,是德國人的3倍。已經逼近歐盟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37微克,但遠超過美國FDA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微克。國人暴露塑化劑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林教授的科學養生筆記
1. 2017年台灣研究發現,就自身接觸而言(非通過母體),塑化劑有可能會造成女童性早熟,但卻沒有影響男童的性發育



2. PP是所有塑膠材質中最耐高溫的(100-140度),PE則分成高密度(HDPE,90-110度)及低密度(LDPE,70-90度)



3.就算選擇耐高溫塑膠袋,還是有很多因素可能導致化學物質溶出



4.科學進步的國家不會用塑膠袋裝熱食,也就不會有相關的研究



參考資料:

1 2005年論文「產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的男嬰的男性器肛門距離減少
」Decrease in Anogenital Distance among Male Infants with Prenatal Phthalate
Exposure,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079079/


2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青春期前鄰苯二甲酸酯暴露和生殖激素以及性
激素結合球蛋白–台灣鄰苯二甲酸酯汙染食品事件」Phthalate exposure and
reproductive hormones and sex-hormone binding globulin before puberty –
Phthalate contaminated foodstuff episode in
Taiwan,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410414/


3 2016年文章「大小並不重要:陰莖大小和焦慮的演化」Size did not matter: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the variation in penis size and size
anxiety,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23311908.2016.1147933

4 「塑膠袋裝熱食,恐產出多種毒素」http://www.mold-ok.com/news-
info.asp?id=844

5 「別再用塑膠袋裝熱食,乳癌高2.4倍!」
https://www.101media.com.tw/content/83AjjM0bTKDffvpG0rNOuDquvoidaE

6 林杰樑醫師〈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鹽類)對健康的影響〉https://www.greencross.org.tw/enviroment/DEHP.htm

image

本文選自 一心文化《偽科學檢驗站》一書。

本書作者為醫學院教授-林慶順,為網路、新聞流傳的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及健康議題進行破解,以輕鬆的語法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一一解開各種醫學迷思,令大眾補充醫學常識及營養健康的資訊!

◎書籍資訊: https://pse.is/3g2fzg

◎延伸閱讀:草菇、番茄、西瓜,論烹煮之重要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