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用藥 恐致心血管疾病

成大藥學系教授賴嘉鎮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多重用藥造成體內累積過量抗膽鹼作用,恐致心血管疾病。(成大提供)
成大藥學系教授賴嘉鎮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多重用藥造成體內累積過量抗膽鹼作用,恐致心血管疾病。(成大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多重用藥問題易被忽略,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賴嘉鎮研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平常單一使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雖然安全,但累積過量的抗膽鹼作用,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會官方雜誌《the BMJ》上,獲極高評價。

賴嘉鎮說,他看過一名65歲高血壓的男性患者,需要同時使用血壓藥與平日的安眠鎮靜藥物,後來又因為天氣變化,需要使用感冒症狀緩解藥物,如此就成了多重用藥高風險的病患;一旦服用的藥物中抗膽鹼作用累積超標,只要短短幾天內,就可能產生出現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等嚴重心血管副作用症狀。

他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與身體老化,高齡族群會有許多疾病陸續發生,不同疾病所需服用的藥物也隨之增加,容易產生多重用藥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導致住院;然而,相關用藥問題卻時常被忽略,研究團隊長期透過大數據分析藥物,整理出藥物的不同類型的副作用,盼能找出藥物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次的研究採創新的研究方法、謹慎的臨床分析,發現有近200種常見的感冒藥、暈車藥、身心科藥物、抗生素、血壓藥、利尿劑和安眠藥等藥物,除了它們本身藥理主作用之外,也可能具備抗膽鹼作用,而當體內累積過量的抗膽鹼效果,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賴嘉鎮指出,有些人同時服用感冒藥與過敏藥、身心科藥物等,這些都是高危險族群,由於這些藥物的來源可能屬於不同科別的醫師,這時候就必須仰賴藥師幫忙進行整合,評估藥物交互作用,把關用藥安全。未來盼能配合智慧醫療,透過電腦偵測,掌握抗膽鹼的累積作用劑量,即時給予醫師處方時的建議,避免藥物不良反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