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水銀行」概念翻轉思維 蓄水地下當存款
旱象新水源3(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9日電)因應極端氣候,水利署強化儲水與調度能力,不過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認為,水庫總會面臨滿庫洩洪,無疑是資源浪費,若能在地下建置儲水空間,當民生產業需要時可以提水,不需要則保留於地下層,好比提款、存款概念,讓地下水成為水銀行。
2021年,台灣遭逢56年來最嚴重乾旱,位於屏東潮州的人工補注湖發揮作用,憑藉著蓄水量逾5000萬噸,屏東免於缺水危機,也讓外界再度了解「蓄水地下」的水利觀念,這項計畫主持人是長年研究台灣水利系統的水利專家丁澈士。
丁澈士指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總降雨量可達900億噸,不過全台水庫蓄水總容量約21億立方公尺,很顯然,地面水庫根本不夠裝雨水。
山高水急難以留住水資源,導致缺水問題時常浮現,不過丁澈士認為,不能全然怪罪地理環境。
他指出,這是因為政府習慣仰賴「看得見」的地面水庫,但若能落實「蓄水地下」,在水流入海前就將其攔住,儲起來當平時「看不見」、逢需要時可用的救命水,還得以省去高耗能、高價的海水淡化過程,何樂而不為。
丁澈士拿出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的航照圖,他說,人工地下水補注原理很簡單,可分為「補給(Recharge)、保留(Retention)、 再利用(Reuse)」。
也就是說,地表湖區靠雨水補給,再透過地下水位調節,將地表水留存於含水層中,需要用水時,在沖積扇的特定點抽水,雨水補給就像是存款,抽水使用則是提款,地下水補注湖好比一個大型水銀行。
不過丁澈士坦言,民眾一聽到抽取地下水,都會擔憂地層下陷問題,但是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設置數十口觀測井,就像是「銀行行員」密切關注金庫,若地下水量「收支帳」能管控在安全範圍,「水銀行」就能永續運作。
此外,他指出,屏東平原南部因長期地下水超量開採,導致沿海地區出現地層下陷,人工補注湖計畫經由林邊溪取水,也能適時減緩地層下陷。
目前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第1期工已完工,平均每年補助地下水量高達約5500萬噸,待第2期完工後,整體計畫的補注量達年均1.5億噸。
他認為,不只屏東縣,甚至整個西南沿海地區,都是潛在地下水庫場址。
談及經濟部水利署擘劃水韌性,丁澈士則表示,「前瞻智慧水管理與節水計畫2.0」中,提到要建置地下水權大用水戶智慧量水設備,有效蒐集分析地下水抽水資料,並強化區域地下水資源管理,可見政府持續厚植對地下水的認知、翻轉思維。
此外,他也希望政府建置國家水資源研究院,將政府蒐集到的相關資料給專家解讀後公開,讓水資源訊息像清水一樣透明。(編輯:潘羿菁、楊蘭軒)1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