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新序(上)
這部《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是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數十年來,最有意義和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也是我們這一代獻給下一代的永恆禮物,這一個節目他們將繼續下去, 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某種獨特的典型底智慧人物產生,這些訪問錄有一部份曾經在美國的一本水準很高的人文雜誌《智慧》(Wisdom)刊登過,由詹姆斯·尼爾遜先生編成單行本出版。
我在1962年的暑假,很幸運地邂逅了這本書,我對它幾乎有一見鐘情的感覺,在浸沈於閲讀之際我有了一種戀愛式的美感經驗,因此為了更深刻的體驗擁抱智慧的快樂;為了磨練自己並不很高明的英文程度,我決定利用1964年(大四)暑假著手翻譯這本書,在三個月翻譯的過程中,我始終不缺乏奉獻的熱誠,回憶當時在宿舍中長夜達旦,幾乎比準備聯考時更用功,猶有餘味。這個暑假我覺得過得特別有意思。在翻譯過程中最大的樂趣,是你平時想說而説不出來的東西,被這些智慧人物輕而易舉地娓娓道出,此時心胸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真是不亦快哉!最苦惱的是,你沒有辦法使每一句雋永的對白,都賦予完美的「信、雅、達」的文字生命。
雖然這十四位智慧人物,都是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而他們也都有不隨流俗的內心驕傲,可是在實際的待人接物上,他們却是那麼平易近人;他們決不説教,而是彷佛把你當做老朋友看待,娓娓地道出他們內心的話語以及他們對人生最深刻的體會,同時也告訴你他們一生奮鬥的心路歷程,如何克服了年輕時代內心的一度徬徨而終於 獲得了安身立命的東西,以及永無休止的創造性的衝動,自然地流露了從實際的人生中凝鍊而成的 智慧的結晶。
他們一方面是愛國者,另一方面也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他們的智慧不僅屬於西方,也屬於全世界及我們的時代甚至於所有的時代,他們一方面熱愛自己的鄉土,可是另一方面也具備了世界性的心靈,他們熱愛他們所生存的時代,同時也最善於批評他們所生存的時代,他們一方面是專家,另一方面也同時具備廣博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們有豐富的心靈生活, 同時也有多采多姿的外在生活;在人生的戰場上,他們都是英勇的戰士,始終在為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而奮鬥;他們一方面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另一方面卻忠實地服從他們內心創造性衝動。
作者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介紹了十四位智慧人物。圖/銳傳媒合成
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十四位智慧人物,最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有下列五點:
(1)他們的創作生命與實際的生命一樣地漫長:「史特拉汶斯基在八十多歲時,依然沒有禮拜天;羅素雖曾説過九十歲時他就要退休了,可是在九十三歲時,他依然在為世界開『永久和平』的處方;湯恩比在寫完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後,仍然在孕育一部新作;史坦肯當人家問他,假如能活到九十歲時,他要幹什麼?他的回答是:我想繼續研究攝影。他們創作的心靈與實際的生命已經緊緊地連在一起,這點是特別值得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學習的地方。」
(2)他們都有充分的毅力,去實現自己年輕時代的理想:每一個年輕人都有理想,可是卻不一定有實現自己理想的毅力與勇氣,屠格湼夫小説主人翁「羅亭」便是此中的代表,可是班固理安在年輕時代就決定要離開充滿物資享受的美國,回到以色列去為自己苦難同胞建立一個國家,結果他做到了;李普齊慈經常餓著肚子,在羅浮宮內磨練自己的藝術,結果實現他小時候想做雕刻家的夢想;佛洛斯特一心想做詩人,可是直到四十歲尚碌碌無所聞,經過不屈不撓的努力後,終於成為英美世界中少數幾個能以詩謀生的大詩人。
(3)他們都精通生活的藝術:從通俗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也許是他們精神生活的豐滿,導致他們肉體的健康。從未進過學校之門的愛爾蘭劇作家歐凱西,他説:「生命對我是一種生活的邀請,我已經充分地享受過生命。」羅素早年雖然孤獨厭世而悲觀想自殺,但晚年的他,卻是愈活愈有味,不想離開這可愛的塵世;老當益壯的卡薩爾斯九十三歲時,仍然在紐約林肯中心指揮一百位來自全球各地大提琴家,演出他的作品《Sardana》;年近九十歲的史特拉汶斯基仍然在指揮他自己的新作,為塵世中的人們創造片刻的精神天堂,並接受千萬聽眾衷心的喝采;神學家芬卡克斯坦説:「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藝術,不是音樂、文學、繪畫等而是生活的藝術,這種藝術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設法得到的。」班固理安利用失眠的毛病,博覽群書,為以色列樹立最佳的政治家的典範。由於生活本身太有趣了,使他們都有不知老之將至的感覺。
(4)他們在年輕時代,都有過一段徬徨受苦的時期,可是他們都能利用自己創造的毅力去解脫個人的苦難:「歐凱西、李普齊慈、卡薩爾斯在年輕時代都有過餓肚子的經驗,羅素與史特拉文斯基都曾經是國民的公敵,班固理安為了建立以色列不知忍受了多少苦;田立克必須對抗納粹的壓迫;湯恩比為了他的歷史研究不知跋涉了多少千里;杜肯普為了一幅畫花了十年的時間。」
(5)他們都有創造性的衝動:這種衝動意味著對人間真理的探求和為人群服務的熱忱,幾乎可以說毫無任何虛榮的意味在裡邊,結果使他們產生了一連串代表廿世紀文化底傑作,當他們埋頭於創作之際,他們領悟了人間之美,體會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奧妙。為了完成《當代智慧人物訪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曽做了百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這項投資純粹是基於歷史的眼光而非商業上的價值;更難得的是它是千百人心血的結晶,所以此書由籌備到拍攝完成,由英文單行本到中文譯本的出現,本身就是一部充滿羅曼蒂克的故事,我很高興半世紀前文星出版社的蕭孟能先生,也是同樣基於歷史性的眼光,在熱忱地使它能早日與台灣愛好智慧的朋友們見面。而我當時翻譯此書的目的,也是希望能給愛好智慧的青年朋友帶來片刻的心靈滿足,也像原書編者尼爾遜先生一樣的期待:「讓智慧的花朵盛開在我們台灣底各角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