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不破不立,台灣何以逐鹿天下?
這個世界熱不熱鬧?很熱鬧。全球政經發展的變化層出不窮,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的出台產業補貼、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的出現撕裂搶奪、一個企業接著一個企業的受制友岸外包。在台灣,我們看見郭台銘為了他的總統夢動作頻頻;但在全球範圍,我們看見的卻是鴻海(富士康)工廠的四處騰挪。當然,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沒閒著,美國、日本、德國的建廠新聞此起彼落。
曾經備受西方企業青睞的中國工廠不再可靠,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對峙,讓跨國企業被地緣政治搞得昏頭轉向,供應鏈的重塑成了全球製造業最新的挑戰。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出爐,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國的貿易額已經創了最近20年的新高,甚至第一次超過了中國。 全球貿易的版圖正被地緣政治重新繪製。表面看起來,這是美國決策者一手促成的,在川普和拜登兩位總統的接棒執政下,白宮實施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給的關稅、規則和補貼的手段,最近,甚至連對外投資都插手干預了。
但事實上,許多明顯的去風險(De-risking)措施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順利。華為無預警的開賣5G新款手機就狠狠的打了美國一巴掌。在更多情況下,中國憑藉其龐大的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仍然是目前全球最便宜的供應商。美國的新規則有能力改變自己與中國的貿易方向,但全球供應鏈卻被美國搞得更貴更亂更沒有規則。
根據顧問公司Kearney的數據,去年美國從低成本的亞洲國家進口商品中確實只剩51%來自中國,已經低於五年前川普第一次提高關稅時的66%。但問題是美國其他盟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卻在增長,這表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出口只是換了一個形式透過第三地進口給了美國。更不要說8月24日在南非落幕的第15屆金磚集團峰會成功擴容,新加入的六個國家分別來自亞非拉三大洲,體現出這一合作機制的話語權有可能與日俱增,也成功表達了一直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南方國家」終於發出了聲音與訴求,並摩拳擦掌準備叫板霸權國家。
全球化退位、地緣政治緊張既然就是一個既定現實,那跨國企業的2023年註定很慘,而依賴全球化崛起的台灣產業更是首當其衝,對太平洋兩岸關係惡化感到恐慌的部分台商確實已經轉向「中國加一」新戰略,把一些生產轉移到和美國更友好的國家。但要一下子找到新模式適應新局勢真的很難,而且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以及各個地方對落地生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台灣產業在背後沒有諸如RCEP、CPTPP這些政策資源支持,前方又要面對變來變去的各國政策及競爭者壓力下,確實到了需要重新定位找到國際化突破的關鍵時刻。
台灣產業怎麼辦?台灣產業當然不能任人宰割毫無作為。光陽利用Ionex資本連結各地灘頭堡即是因勢利導重新定位自己的案例,台灣產業就該當仁不讓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難題中的最佳解方。一方面在美國去風險戰略中,扮演一個可以和美國對話的三角貿易可信夥伴;一方面在中國經濟承受外循環壓力時,找到一個和中國供應鏈共生的方程式。當然,有人會說台灣太小,我們根本無力改變地緣政治的複雜,但也許正是因為台灣的短小精幹,才讓我們有機會在中美之間找到迴旋槓桿的空間。
短期狀況是,全球保護主義與供應鏈重組的情況不會改變,長期情勢則是大部分國家和區域都將選擇兩手策略,政治國防繼續對美國虛與委蛇,產業經濟則繼續與中國交好。任何出口商,尤其和中國仍有聯繫的台商很難和中國說斷就斷。但反過來說,山不轉路轉,在政治上,台灣企業或許在國際舞台上We're nothing,但在產業上,We can be anything,2023年確定是未來十年全球產業布局的關鍵一年,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我們的躊躇不前而停止轉動。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台灣產業必須大破大立的發揮海洋國家優勢:「上善若水、有容乃大、跨出台灣。」只要好好深入瞭解各國的政策部署、只要好好說好台灣產業的精彩故事、只要好好摸透資本整合的靈活巧勁、只要能和中國在政經矛盾中找到新的緩衝,台灣產業就一定可以在供應鏈亂流中突圍而出逐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