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鼓勵臺語主流化 56組團隊搬戲講臺語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文化部首次辦理「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以《鬥陣來看戲,做伙講臺語》為主題,透過補助結合56組表演藝術團隊,8月至12月在全臺各地進行超過200場次臺語節目,無論紙風車劇團的「武松」或風神寶寶兒童劇團的「嫦娥」,都以臺語說說唱唱,讓觀眾自然接觸臺語文化。
紙風車劇團兒童臺語歌舞劇《武松打虎》,改編水滸傳故事,且融入「動物保育觀念」重要性,將在屏東、嘉義演出;如果兒童劇團本土童話親子劇《尋找燕心果》改編臺灣文學家鄭清文作品,帶出對人的分享與承諾。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採全臺語發音,藉由單詞重複出現,讓孩子看完戲就能學習幾句臺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自私的巨人》將愛爾蘭同名文學轉譯為臺語版,結合臺語細緻的韻律特色,讓詩歌般的世界文學,以臺語音韻進入觀眾心中。
其他參與團隊還包括萍蓬草兒童劇團、銀河谷音劇團、小青蛙劇團、貓頭鷹兒童實驗劇團、蘋果劇團、頑書趣工作室等團體,以臺灣在地傳說創作臺語兒童劇本或是改編臺灣民間故事,帶來人偶劇、舞台劇、偶劇、黑光劇、歌劇、沉浸式劇場及音樂會等臺語兒少節目。
文化部也支持阮劇團、金枝演社劇團、故事工廠、一心戲劇團、昇平五洲園等團隊結合臺語與表演藝術,製作演出富臺語韻味,且適合兒少觀賞的精緻化全齡臺語節目。
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以臺語說說唱唱,讓觀眾自然接觸臺語文化。(記者黃朝琴攝)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記者黃朝琴攝)
紙風車劇團兒童臺語歌舞劇《武松打虎》。(記者黃朝琴攝)
如果兒童劇團本土童話親子劇《尋找燕心果》。(記者黃朝琴攝)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自私的巨人》。(記者黃朝琴攝)
兒童臺語歌舞劇《武松打虎》融入「動物保育觀念」。(記者黃朝琴攝)
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臺語主流化計畫」,結合56組團隊8月至12月臺進行超過200場臺語節目。(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