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籃的三連霸

(2011年長崎亞錦賽後,日本女籃就成亞洲「一姊」。)

從2011年淚灑長崎亞錦賽後,日本女籃就不曾留下悔恨的眼淚,2017女籃亞洲盃,當最資深的吉田亞沙美接過沉甸甸的冠軍獎盃時,眼眶醞釀的是感動的淚滴。

就在成人隊完成亞錦賽加上亞洲盃三連霸,大概就是24小時後,U19世青女籃賽,日本獲得第4名。

更別說,2016年里約奧運,日本已經是進入最終8強的隊伍,沒能繼續挺進是因8強賽碰上最後完成奧運6連霸的女籃霸主美國隊。

就這一連串過程來看,2020年東京奧運,說日本女籃有機會站上頒獎台,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能實驗的目標。

今年亞洲盃的勝利,和2013、2015亞錦賽的相較,珍貴許多,其中的意義在於,日本女籃以自己風格,快速、團隊,殺出一條冠軍路,就算少了192公分的當家中鋒渡嘉敷來夢,經驗最豐富的第一主控吉田亞沙美最後的4強賽和冠軍戰都因膝傷問題1分鐘都沒上場,衛冕軍仍再度留下金盃。

今年亞洲盃是大洋洲的澳洲和紐西蘭首度加入亞洲女籃戰場,澳洲女籃的強悍從幾個數字可以窺知一二,包括隊史拿過3面奧運銀牌、2枚奧運銅牌,2006年世界盃打下冠軍,2014年則是收穫隊史第3面銅牌。

日本能在冠軍戰擊敗澳洲,寫下亞洲球隊重大勝利,也證明,高度和戰績並非絕對正相關。


(右一的渡嘉敷來夢和左二的吉田亞沙美是搭檔多年的戰友。)


本屆亞洲盃一級總共8支球隊,日本在渡嘉敷來夢缺席下,和紐西蘭成為唯二陣中沒有190公分以上球員的隊伍,但就算每場籃板數幾乎都落後,日本仍以流暢快攻和組織突圍,且4強賽和平均身高最高的中國隊(187公分)交手時,兩方籃板數更以41比41戰平。

日本替補後衛町田瑠唯只有162公分,冠軍戰上半場和170公分的藤岡麻蔡美組成雙衛帶隊攻勢,下半場更是一人撐起衛冕軍組織,和WJBL同屬「TOYOTA自動車」的水島沙紀合作無間,水島沙紀9投7中的驚人三分球全在下半場進球。

23歲的藤岡麻菜美和24歲的町田瑠唯已證明自己是能獨當一面的球員,藤岡麻菜美更入選大會最佳五人;更可怕的是,這支剛完成3連霸的亞洲女籃霸主,平均年紀僅24歲,造型從黑髮到金髮的吉田亞沙美不過29歲,已在WNBA打拚渡嘉敷來夢也不過26歲,3年後的東京奧運,絕對可以期待。

日本籃協有系統的長期培育選手不是新聞,進入日本籃協官網,從U16、U17、U18、U19到大學代表隊、成人代表隊一應具全,甚至有個頁面就是「選手育成」,長達20年的計畫不只包括選手強化,還有教練的養成、潛力選手的挖掘等。

2013年和15年亞錦賽,日本陣中有中國歸化的王新朝喜,今年亞洲盃則有父母來自迦納的黑人前鋒馬瓜,「混血時代」已是日本體壇趨勢。

有看日本女籃比賽的球迷應該都有注意到,每一次當場上球員進球,板凳區一定會有一個球員跳起來和每位隊友擊掌;亞洲盃時,鏡頭更多次帶到,日本每罰進一球,板凳區的球員就會一個一個和旁邊的隊友擊掌,宛如儀式一般。

又或是冠軍戰時,日本全隊在手臂上寫下吉田亞沙美的背號「#12」,奪勝後高田真希和幾名球員和她相擁的畫面,也都被鏡頭捕捉。

(2011年第二度打亞錦賽的高田真希,現已是日本女籃亞洲盃當家中鋒。)


從上位者的推動,後勤的支援,到選手凝聚起的團隊向心力,日本女籃的成功不是一蹴可幾。

中華隊想在亞洲籃壇打出成,女籃遠比競爭激烈的男籃有機會,且就身高來看,中華女籃其實不輸日本。不過嘴上總喊著希望借鏡大和民族的成功模式,但當日本U16已展開第2集訓,中華隊卻仍是靜悄悄,或許就能解釋,為何每次國際賽,中華隊總是抱著期待出征、遺憾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