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威專欄】在自媒體時代 YouTube經營該有的思維

林克威/電商專家

YouTube為Google之後的第二大搜尋引擎,其實起初只是爲了方便朋友之間分享影音的片段而創建,它於2005年崛起,一開始由風險投資作為切點,再逐漸發展新興科技公司,也全球最早發跡的網路影音平台,而至今仍是全球最多國家觀賞以及應用其盈利的網路影音平台,也使自媒體的趨勢席捲而來,正式對傳統媒體開戰,讓傳統的行銷不得不選擇轉型一途。

究竟YouTube在經營上,有哪一些該有的sense,有哪一些是自媒體經營必須要了解的先備概念?

影片的呈現:標題、敘述如何吸睛?分門別類差在哪邊?

影片上傳最基本的幾個要素,例如:影片標題和播放清單的建置與分類,就像一般的Google搜尋引擎,搭配影片的詳實描述以及分類標籤,包含:基本的影片描述大多介於3-6句對於影片的概述,內容跟標題一樣需要圍繞在同一主軸。我們會發現,像這樣詳細的影片資料將會有助於YouTube辨別你的檔案內容,更有助於使用者在快速瀏覽時,篩選影片符合的需求性,並可以進一步協助使用者檢視的自身搜尋結果,他們是不是在一開始就能夠掌握關鍵字。

因此,影片標題的一致性也佔了相當大的層面,因為有些人可以由標題就判斷其合適的播放清單,也能呈現頻道內容的相關性,這也牽涉了演算法的應用,當你的影片呈現越完整、更能分門別類時,演算法就會發揮功能,增進其做內容的辨識,進而自動推播頻道給可難潛在的使用者。

影片長比較好嗎?媒介不同、地域不同要如何拿捏?

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是有關於影片長度,依照經驗,有別於先前我所提到的Podcast是有地域性的差異,例如:對於美國人而言,Podcast像是背景音樂,陪伴使用者可能是每一個瑣碎的時間,通勤、做家事等都是他們接觸的時候。所以,對於這樣的需求,往往Podcast都會錄製將近40分鐘到一個小時半的節目長度;不過對於可能交通便捷,大部分時候不用太通勤太久的特性,20分鐘以內是台灣普遍最舒服和接受度最高的閱聽長度。

回過頭來,音頻和影音仍有不同的主要訴求,對比Podcast,YouTube屢創佳績的影片大多控制影片的平均長度約在15分鐘,成功讓人們停留時間延長。這也是為什麼YouTube上傳影片的長度預設值上限就是15分鐘,如要自媒體希望可以上傳更長的影片,就必須在經過一道程序、更改帳戶的設定,放寬上傳的限制。而除此之外,影片的數量和發佈的頻率更是我們可以一探究竟的部分。

影片發多發少?做中學、不執著往往會是第一步!

發布的頻率沒有絕對,但比較建議的是在踏入自媒體前,了解新頻道的開始建議是做了再說,把頻道名稱和相對應的主題扣緊,並且在一開始就規劃頻道的定位,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執著於影片呈現的精緻度(如:所費不貲的攝影器材、燈光等,額外學習較高技術的所有剪輯技巧和縮圖技術等),因為新頻道新影片剛起步時,YouTube並無法獲得相關的數據,也無法做精準的演算,將影片推薦適合的觀眾群的層次上還是需要不斷的創作,累積作品和曝光度,逐步優化自身剪輯技術和更新攝影設備,讓影片質感慢慢提升。

互粉、買流量,虛假流量真的能帶給你一切美好嗎?

根據先前紐約時到的調查,美國一家專門為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社群媒體提供「流量販賣」服務的公司Devumi,其實帶來不少負面的效益,先回到我們所提,有相當多新頻道的建立一開始會為了迅速獲得訂閱,而聚焦於流量買賣、增加曝光和熱度,這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過去YouTube為因應這些假帳號的來源做了相當縝密的篩選機制,因此,一旦太過於明顯或過多僥倖,YouTube就不可能啟動演算法自動推播,這也意味著頻道經營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性。

我想,與其聚焦於流量,多花額外的時間鑽研互相訂閱和互相點擊的漏洞,不如在我們內容的時代優化自己,產出高價值且與使用者高度相關的內容來建立行銷,提高在自媒體時代的營銷的力道。

新聞照來源:PXBO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林克威專欄】振興券到底是在振興什麼?真的跟電商與平台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林克威專欄】 電商經營如果使用OKR對於電商而言 真的OK嗎?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