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這麼難?青少年這樣自理「成長痛」

少年不識愁滋味?別再這樣說孩子想太多、多愁善感了!

美國《時代》(Time)雜誌近期以封面故事指出「成長從來沒有這麼難」。現在的美國青少年除了過去會遇到成績、親子關係、青春戀情等苦惱,還有上一代未曾經歷過的社群媒體壓力與霸凌、槍枝暴力、政治與社會環境分歧、Covid-19 的衝擊、性別認同與騷擾、壓力日增的氣候變遷……等新煩惱。

他們的成長難,因為他們生長在一個跟上一代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美國凱瑟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兒童暨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史密斯(Asha Patton-Smith)在文章中提醒大人,雖然看起來這些文題仍是來自學校、家庭與同儕,但本質已經大幅改變。青少年們處在網路與真實生活交融在一起的新世界中,上學與社交互動至少有些部分是在線上進行,任何壞消息都很容易在瞬間就會星火燎原,這樣的壓力跟過去的世代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這一代青少年焦慮、憂鬱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此外,多元又迅速的世界變化,讓他們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痛。有女孩苦於不健康的身體跟審美標準;有男孩不平人們不給他們也能傷心跟有情緒的空間;在性別平權的世界裡,有孩子苦於性別認同、無法自在表達或被理解;有色人種的孩子承擔著巨重的創傷、歧視與安全的威脅……。

也因此,這一代的青少年焦慮、憂鬱的狀況愈來愈嚴重。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今年中出版的趨勢報告,從2011年到2021年,持續感到悲傷或無望的9-12年級學生從28%增加到42%,曾認真考慮要自殺的比例從16%上升到22%,已經擬出自殺計畫的人從13%增加到18%,一成的人曾經嘗試自殺。這些問題惡化的曲線非常陡峭,在最後2-4年急速上升。另外,在2021年有29%的學生自述心理健康堪憂。

拋開這些統計數字與大人的見解,《時代》雜誌透過訪談15名不同背景的孩子,以美國為例,從青少年的視角來看他們的成長挑戰以及他們如何自處,真正走入少年的內心世界。

自我期許的壓力

青少年並不是蒙混過日子,他們對自己也有期許。15歲的 L.B. 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一方面是因為身為有色人種,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家中三兄弟的老大。他對自己設定很高的期望,有時甚至覺得壓力大到排山倒海。如果有什麼自己投入甚深的事情沒有成功,就會對自己很嚴厲。不過,他學會了告訴自己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總是有第二次機會」。

莫名其妙的霸凌

霸凌的理由何其多,有時甚至不用理由。13歲的葛萊利亞經歷,有時只是因為跟誰出去、或是跟誰交朋友就被霸凌,甚至因為有亞洲血統,就會被用種族歧視的字眼對待。她學會、告訴自己,那些人說的話根本不能影響你,未來你會跟那些人處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人生。所以不要擔心現在在學校被人家怎麼說。尤其很可能你的學校很小,但其實真正的世界很大,他們根本不能拿你怎麼樣。

初戀與失戀是怎麼回事

15歲的約西亞最近跟約會了一陣子的女孩「分手」了。但其實他們不太確定那是什麼意思。他不喜歡朦朧又不確定的感覺,他不覺得有多不開心,也不覺得悲傷,但對於感情與感覺,就是覺得很困惑,不知這究竟是麼回事。

交友被排擠

12歲的賽門很苦惱,不管走到哪裡,交友似乎都很難。總是有那麼一群人,就像學校裡那些受歡迎的孩子們一樣,每當他想加入他們時,就會被拒絕,叫他去找別人。他很困惑,「找別人?要找誰?我還有誰可以找?」

社群媒體與「外貌」協會

社群媒體真的讓青少年更感壓力,因為大家時不時都看到別人,誰有像沙漏一般的身材、誰的臀部如何又如何……。

15歲的艾比希望,社群媒體有些不一樣的東西,那應該是人們互相連結或分享很酷的事物的地方,而不是單純炫耀自己有什麼的地方。14歲的百莉悟出一番道理。她說:「他們不會在上面告訴你,他們去哪裡做了什麼醫美或手術。」

15歲的傑克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恥,但他說,你得為自己站出來。如果有人對你的身材說三道四,你應該無所畏懼地告訴他們:「請不要取笑我,這太刻薄了,而且很不人道。」

隱忍網路霸凌與性騷擾

17歲的凱蕾被同學惡意成立的匿名網頁霸凌跟性騷擾,她忍著告訴自己沒事。她後來很後悔,當下沒有舉發這件事情。她學到,要為自己發聲,告訴別人這讓她很困擾,要主動求救與解決問題。

性別認同與探索

15歲的崔依在年紀更小的時候就想過,如果自己不是個女孩會怎樣?崔依記得自己最後選擇說:「我是個男生,請叫我男生。」不過,人們從不當真也沒把他當男孩看待過,甚至覺得他是開玩笑的。這對他的自我認同很是傷害,現在,他會告訴自己,可以安心自在地做自己,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待你,反正就是有人會對你品頭論足。但你可以是自己的樣子。

被說成草莓族,對他們的痛苦不以為意

在數字的背後,青少年更苦惱的是,大人總告訴他們,並沒有比以前的人辛苦,或是稱他們為草莓族、抗壓力低。不然就是小看這些問題,說「那沒什麼,你會熬得過的」,「這只是小事,過一陣子就忘記了」。16歲的傑斯敏在這樣的時候,總是覺得全世界都塌在她身上了,大人甚至不准她感受自己要的感覺。

槍枝暴力

13歲的諾藍曾在地鐵站前被人用槍對準著。此後他就常夢到跟槍有關的東西,像是被槍擊,而且總是時時感到焦慮,好像無法相信任何人了。

11歲的柯林則覺得在學校沒有像以前那麼安全了,因為附近的校園槍擊新聞嚇壞了他。他常擔心,他的朋友會安全嗎,害怕槍擊案總有一天也會真的發生在他的學校。

令人心疼的自我建設

不知所措的青少年,自己土法煉鋼地發展出一些對策自我安慰,像個小大人,也讓真正的大人心疼。

17歲的艾利學會抽離自己,想想你會怎麼安慰別人,就那麼對自己說話。如果對著自己說,你很漂亮、聰明、堅強,就會開始相信自己是這樣的。15歲的傑克學會,在焦慮的時候,對自己說要活在當下,還練就了勇氣對著那些戲弄他的人說出他的感受。12歲的奧古斯特說,有太多事情會讓你憂鬱了,應該要說出來。至少他就是這麼做的,當朋友問他還好嗎時,他會坦誠以告,而且朋友真的會幫助他走出來。

除了讓孩子自理這些成長痛,大人又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時代》雜誌引述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兒童、青少年與家庭委員會主席杜伯(Anish Dube)的經驗,建議大人傾聽孩子說話。通常,不太與人交談的人正是受影響最深的人。有時候,年輕人自己心裡也有答案,知道要怎麼做,但重點是,大人要聽他們說,要特別花心力這麼做,才能真正聽到他們的心聲。

另一方面,大人也要多跟他們一對一深度對話。這或許聽起來不容易,甚至令人擔心要怎麼做才能聊得起來又聊出收穫,但對他們一一深聊,真的會有用。

(資料來源:時代周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責任編輯:劉映均)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現代小孩的「外耗」哲學:只要自己舒服
當父母以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及抗壓性了
就算孩子平凡無奇,也值得被好好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