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都奪諾貝爾獎 鼓勵自由思考是關鍵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1日電)諾貝爾獎可謂學術界最高榮譽,一獎難求。但美國學者柯恩伯格竟在父親奪下諾貝爾生醫獎的47年後,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柯恩伯格認為,關鍵就在於讓孩子獨立、鼓勵自由思考的教育模式。

美國生物化學家柯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出身研究世家,父母都是生物學家,柯恩伯格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他繼承父母衣缽走上科學家的道路,並且找出基因訊息的複製過程,200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其實早在柯恩伯格獲得諾貝爾獎的47年前,他的父親也曾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們兩人也成了諾貝爾史上第6對父子檔,令人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家庭能夠一連催生2名諾貝爾得主。

「諾貝爾獎絕對不是遺傳性疾病」柯恩伯格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開玩笑地說。他認為,過去之所以有那麼多諾貝爾父子檔,主要是過去科學家很少,很多科學家的父母也是科學家,同一個家庭的成員才有可能先後得獎,但隨著科學家數量增加,未來這樣的情況可能愈來愈少。

柯恩伯格說,家庭對於孩子的智能、社交或其他方面確實有一定影響,但最重要的不是刻意指導孩子學特定才藝或學科,而是讓孩子獨立,鼓勵他們盡可能自由去思考、去做想做的事,從小培養創造力和獨特性,並從中獲得滿足感,找到對的方向。

到底科學有什麼魅力,讓柯恩伯格願意畢生投入其中進行研究?柯恩伯格表示,化學是萬物的基礎,造就人們身旁一切的物質以及所知的世界,對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都相當重要,例如藥品、能源、各種設施都是化學的重要應用。

化學有助人們理解生物的方方面面,生物的起源、發育、代謝都可以用簡單的化學詞彙來解讀,瞭解後才知道如何改善缺陷。柯恩伯格說,所有人都對自身周遭的生理、環境、社交互動,甚至對整個宇宙有興趣,但唯有對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才能增進對世界的了解。

不過,現在全世界的基礎科學研究經費都明顯不足,柯恩伯格表示:「我們對人類生理學的了解仍相當有限;然而,研究是進步的動力,必須透過研究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研究,我們恐怕還活在很原始的生活中。」

除了經費問題,柯恩伯格也呼籲政府想辦法吸引年輕人投入科學研究,讓每一個聰明、勤奮、有抱負的年輕人追求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尤其千禧世代缺乏耐心,也較不願投入薪水低、但可能獲得有興趣研究成果的工作,政府更需增加誘因,讓年輕人願意投入研究,貢獻社會。

柯恩伯格不只是諾貝爾獎得主,更是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唐獎國際諮議委員,在他眼中,諾貝爾生理醫學和唐獎的生技醫藥獎有何不同。

柯恩伯格說,諾貝爾獎著重於表揚科學界的獨特發現,而非研究者的終生成就,但唐獎則是著重於特定領域中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獲獎者可說是科學家的典範,不僅是對於把基礎科學帶進醫藥發展研究者的肯定,也讓一般民眾對科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編輯:陳清芳/卞金峰)10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