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斯盃/李亦伸】台灣籃球200公分以上長人,那裡去了?
一個好朋友告訴我,「瓊斯盃看中華白孫思堯打球很有樂趣,他高大靈活也夠拚,場上機動性十足,打球很有喜感,只是節奏章法有點亂...,但我喜歡他的投入」。
昨天又看到中華藍205公分中鋒曾祥鈞在個人社群有一點情緒,因為他在中華藍上場時間不多,位置和角色都很有限,反而是39歲老中鋒曾文鼎、32歲中鋒李德威上場時間和角色,都比25歲曾祥鈞更多。
台灣另一個205公分年輕長人譚傑龍還在養傷,這次沒有入選中華藍、中華白瓊斯盃陣容。
台灣籃球人才濟濟,我們本土球員天賦、身材並沒有比日本、南韓、菲律賓差,我把目前檯面上202公分以上主流長人列表,從39歲到19歲八個長人,個個都有不錯運動能力和天賦,未來發展仍有「期待」。
只是我萬萬沒想到當下最被信賴的長人竟然是已經待退曾文鼎,場上作用和給團隊最大幫助的還是39歲老將,這必須重視。
曾文鼎39歲205公分。
李德威32歲202公分。
譚傑龍23歲205公分。
孫思堯26歲205公分。
曾祥鈞25歲205公分。
林正23歲202公分。
馬健豪22歲202公分。
鄭名斈19歲208公分。
每個人都很好奇兩個關鍵,第一:瓊斯盃不更多磨練本土長人,他們在職籃又很少上場,因為每隊都有2-3個洋將,他們幾乎失去上場空間和角色,怎麼會進步?第二:我們的年輕長人從大學到職籃進步都不大,成長也很有限,為什麼?
瓊斯盃 中華藍、中華白兩各有任務,白隊是磨新人和菜鳥,藍隊是主力核心,白隊只要拚出好球,勝負都是其次,沒有人會責怪。但藍隊必須要贏,還不能贏得難看,誰來執教都必須要端出主力,精銳盡出,因為比賽不能輸,瓊斯盃不是用來練兵的。
如果把曾祥鈞擺在白隊,他就能成為先發主力,至少可以上場25分鐘。但曾祥鈞是要培養的主力長人,他必須待在藍隊,但籃隊有歸化球員210公分阿提諾,李德威攻防更有經驗,曾文鼎策應、作用、影響力都很明顯,曾祥鈞顯然就被比下去。
這是台灣職籃和國家隊養成機制很致命「盲點」。
嚴格來說,譚傑龍、曾祥鈞、孫思堯過去3-4年進步都很有限,那種進步球技層面不多,更多是年紀、歲月累積,但經驗和歷練、韌性、基本功都沒有因為打上職籃,有更明顯提升和進化。
職籃球隊競爭文化、養成、用人有問題,因為職業球隊最終還是要贏球、賺錢,商業考量第一,兩個洋將不一定就是壓縮本土長人發揮和上場空間最大問題,但影響確實最大。
球員本身的「自律」和「自我要求」則是根本原因,高中練得比大學多,大學練得比職業多,原本就半生不熟的球技和能力、智商,隨著職業生涯板凳愈坐愈多,進步停滯、少了進取心,沒有壓力和積極鞭策,更沒有職業教練要求,本土長人長期停滯沒有進化也不意外。
一名國家隊教練說,「年輕球員體力沒老將好,沒辦法靠體能、速度拖垮老將,球技和經驗也輸,理解比賽能力不足,那還能怎麼辦,只能看老將上場玩和發揮,年輕有天賦球員只能在板凳上看球,這就是台灣籃球現在的惡性循環」。
回到台灣籃球根本問題,球員必須加倍「自律」,教練必須更有「自覺」,職籃球隊必須建立紮實「籃球文化」,台灣籃球產業、國家隊、競爭力才能往更高層次發展,提升國家隊競爭力,養出更多精英人才。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運動用品限時下殺◢
👉Timberland年中慶!FUN夏5折起 滿額再折$300
◤關注更多威廉瓊斯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