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合作 積極打造綠能產業
記者吳典叡/專題報導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2月公告施行,讓「2050淨零排放目標」從政策宣示提升到法律規範,展現政府推動綠能的決心。由於淨零政策目標期程長達近30年,政府透過產官學合作,在能源、產業、資源循環、綠色金融、科技研發等面向,務實推動淨零排放,期能盡早達成目標。
「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識,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為實行「資源循環零廢棄」淨零關鍵戰略,環保署啟動《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作業,將現行《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融入,由減少產生廢棄物、再使用、再利用、能源回收、妥善處理等階段,促使「資源極大化、廢棄物極小化」。修法重點還包括綠色源頭管理、廢棄物管理、強化循環、妥善處理及遏止不法,預計最快下半年提出草案。
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今年10月起進行進口申報,並於2026年正式上路。經濟部次長何文生表示,政府鼓勵企業創新,以行動推展循環經濟,引導發展零碳技術與創造市場需求,積極打造綠能產業生態系。由於概念為「關鍵是能源」,經濟部藉由「風、光、熱、海、氫、儲、匯」7個領域帶領企業落實減碳轉型。
在產業及生活轉型方面,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漢英認為,低碳能源及環境永續帶來新興產業、新服務模式及新生活型態,在淨零排放趨勢下,預見「科學工具、數據」角色將更吃重,帶領創新科技與跨域合作,匯集各領域人才加入。
此外,民間大廠也率先投入,以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公司為例,已開始實施「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董事長何奕達表示,「我們的字典已經沒有『廢棄物』,都改稱『餘料』。」強調循環經濟就是「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從原料、包裝減塑、回收、綠色商品研發等,無所不在,透過與民眾共同從生活行為的改變,以實際行動支持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