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妨害名譽案 連5年攀升
據警政署統計,近5年妨害名譽案件數量逐年攀升,光是去年就有逾3000人在網路罵人挨告。警方發現,除了社群媒體外,案件成長最多就是手機、線上遊戲衍生的口角。多數檢警都批評,偵辦這種濫訟小案,根本是浪費司法資源。
輸遊戲火氣大 年輕玩家易失控
25歲林姓男子日前在知名手遊組隊「打怪」時,被隊友在群組辱罵:「你媽媽做妓女賺錢給你繳網路費,遊戲還打那麼爛,對得起她嗎!」怒告對方公然侮辱。正值警方連日執行大掃黑焦頭爛額之際,林男堅持報案要給對方教訓,受理員警感嘆「這已是警察日常」,每月都會碰到網路妨害名譽案,不懂為何玩遊戲火氣這麼大。
警方說,網路科技發達,衍生的妨害名譽案件逐年增加,最先是臉書筆戰、肉搜;後來線上遊戲盛行,許多人玩輸遊戲,易情緒失控,從隊友間嘲笑演變成謾罵甚至惡毒指謫。
傳播學者曾指出,網路遊戲的匿名性,讓對戰的興奮更易擴張負面情緒,但這與每個人現實的人格特質有關。
警政署統計,網路妨害名譽案的被害人與嫌疑人,30歲以下占多數,超過5成,其中不少還未成年,顯見玩家年輕化,年輕人也較易失控。
直播主教學賺和解金 助長歪風
至於虛擬世界的人格是否等同現實,司法見解不一。有主張網路的虛擬人格就算遭侮辱,但因其他人無從得知現實何人遭罵,因此有檢察官就逕為不起訴。另派見解則認為,網路虛擬人格與現實本尊密不可分,網路被罵,等同本人遭到貶抑,構成犯罪。
警方說,網路罵人最後多半和解、撤告,妨害名譽為2年徒刑以下輕罪,幾乎沒人因此入獄服刑。某些遊戲直播主常挨告或告人,甚至在網路教學如何討罵、提告賺和解金,反而助長「遊戲口水戰」濫訴、浪費司法資源的歪風。
警方受理這類案件,會向遊戲公司調閱玩家身分,再傳喚通知到案說明後函送,交由檢察官調查認定。有檢察官表示,就是這種無關公益的網路罵人案,一點一滴消磨司法官的工作熱情,只能期待公然侮辱早日除罪化,遏阻濫訴。
更多社會相關新聞
蘇花遊覽車撞山6死 最年輕罹難者家屬捐「復康巴士」遺愛人間
男遭搶被擄丟包林道 摸黑走6小時山路獲救
爭看不同電視台 兒持刀砍父腦袋
開車用手機辯警沒錄到 法官:目睹可判定
為省錢阿伯拚了 半路冒險強拉車門搭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