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健身產業系列專題】我在美國唸運動生理學的經驗分享
在文章開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台大生技系畢業、健身美體社社長、簡報比賽金牌,還有其它較瑣碎的經歷,雖然多數跟健身有關,但這並不是本文重點,因此就不再贅述。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去年在PTTstudyabroad版的文章,或者這篇商周的文章看看,就可以瞭解大概需要什麼樣的背景,能比較順利申請到美國前三十的學校念運動科學領域。
◎ 加入領客體育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總之,我2015年七月退伍後,就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運動生理 Exercise Physiology 的碩士,今年暑假花了一個月考取ACE-CPT, NSCA-CSCS, ACSM-EP-C 以及 NASM-CES,並拿到Equinox Fitness的full-time offer(Equinox在美國是最高端的健身房,對教練的教育背景、能力要求、福利待遇、持續教育都是業界最優,系列文的第三部分會再介紹),預計10月會開始我人生中第一份全職教練工作。但我真的不敢說自己很強,充其量就只是比較會考試而已,實務經驗還很不足,業界許多教練應該都比我更專業,所以短期內我會先在美國工作,累積教學經驗並拓展人脈,也許我目前的環境跟台灣的連結度不高,但在葉丙成教授的鼓勵下,我將開始經營部落格、寫寫文章,希望能把最新的研究以及在國外的各種際遇、經驗分享給台灣的朋友。
那就先從國外生活開始吧!雖然以下內容都僅限於我的所見所聞與個人經驗,並不能完全代表美國整個產業的樣貌,但我希望這幾篇文章能讓版友對美國的體適能圈概況,不管是學界或是業界,能有初步的瞭解 。
體適能領域在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學位,像是Kinesiology, Exercise Physiology, Exercise Science ,但念的東西基本上大同小異,不外乎生物力學、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基礎神經學、運動心理學等科目,我個人覺得在基礎科學方面差別並不是太大,只是之後專攻及應用的項目有所不同而已。下圖是ACSM提供的概略分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圖片來源:ACSM, 2011
我的學位是運動生理學 (Exercise Physiology),我們的Program Director & Advisor是 Dr. Carol Ewing Garber,她是ACSM剛卸任的主席,所以我們的課程設計真的很ACSM,很多課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在畢業後考過ACSM的運動生理學家認證 (Certified Exercise Physiologist) 而設計,因此變得比較偏學術化跟臨床導向。
我的指導教授,ACSM前任主席 Dr. Garber(右),看得出來她年輕時應該是個美女。圖片來源:Colorado State U.
概略來說,ACSM對於訓練的理解是「藉由運動來達到整體的健康以及延緩、改善各種疾病」,最近ACSM也在大力推廣 ”Exercise is Medicine” 的觀念,並推動未來把運動納入醫療體系之中。因此,ACSM相當著重在肥胖、慢性病以及特殊疾病族群的評估、檢測及運動處方;對於阻力訓練、爆發力訓練等等就較少著墨。個人認為,在各式文明病氾濫、人口老化的時代,健身逐漸普及,而ACSM的理念會是未來體適能界的趨勢,運動終將與醫療做結合,而這也是版友們未來可以考慮鑽研的方向。
我所有同學(包括碩、博班共約25人)全部都是道地美國人,很多都來自醫療體系,雖然身材不一定很Fit,但都很熱衷運動。由於我是唯一的國際生(真的很少留學生會來念這個領域),所以一開始與同學溝通時當然很緊張、怕講錯話,相處起來壓力還滿大的, 但習慣之後,情況比想像中好很多。有句話是說,在紐約沒有在地或外來之分,因為這個文化大熔爐聚集了四面八方來的人。只要你敢講,大部分紐約客都願意慢慢聽你說。加上我的同學們都是運動咖,講個NBA大家會一起高潮(但他們開始講NFL我就只能在旁邊傻笑就是了)還滿有趣的。我想身為台灣人唯一的優勢就是超會唸書跟考試,滿多同學會跟我討論作業、或者請我幫他們複習,所以我後來混的還不錯,也交到不少朋友。
學院裡的圖書館還有走路機,讓學生可以邊走路邊唸書
美國的授課方式以及評分標準也與台灣很不同,這邊考試不多(就算有也很簡單)、很多實體操作跟小組討論,還要寫枯燥的Review Paper跟壓力大到破表的Presentation,但這邊一樣不在學制方面多做著墨,因為好像有點偏離Muscle Beach版的宗旨啦!我就挑一些我覺得比較有趣的課來分享好了:
1. 運動生理學實驗
這是為期兩學期的實驗課,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練習課。主要課程內容是讓學生獲得實際臨床檢測的經驗,包括測量基礎代謝率、VO2Max、有氧閾值、最大無氧功率、心電圖判讀等等,當然還有常見的最大肌力、爆發力、肌耐力、體脂肪等測試,每週兩小時的實驗課程都需要交報告,期中考是open book拿回家寫(但還滿難寫的),期末則是Practicum,就是當場隨機抽籤,抽到哪個運動測試,你就要直接做在受試者(你的同學)身上給在場的評審們看,還滿緊張、刺激的,有些美國同學因為緊張講不出實驗流程給受試者,反而比我這個慢慢講菜英文的還慘。這門課的缺點就是都著重在檢測,並沒有教你太多在檢測過後該做的事情,像是如何開立運動處方等等,但仍然是個很有趣的經驗,一下分享一些上課的圖片。
測量VO2Max,一般健康族群可以使用跑步機做最大攝氧量測試。上課氣氛很歡樂。
Wingate Test 最大無氧功率測試,比較常用在運動員身上,要在30秒內盡全力狂踩(阻力因體重有所不同,但非常重),我同學正在監控阻力,這三十秒真的超痛苦!
測量基礎代謝率的設備,要躺在那邊不動半個小時,透過測量期間消耗的氧氣量來測量你的能量使用情形。開始前六小時都不能吃東西、喝咖啡或抽煙。
2. 應用解剖學及生物力學
這課真的很好玩,考試困難度零、實用度滿分、但需要投入的時間也很多,老師每堂課都會帶不同身體部位的骨頭模型,先做一些簡單的肌肉、骨骼的解釋,然後把模型發給大家傳閱,之後再講解生物力學的概念,看能應用在哪些實際的運動動作。像我們的期中、期末作業就是各挑一個運動員的一個”Move”做成報告,內容是把這個Move截成五張圖片,敘述每張圖是哪些肌肉在出力、用了哪些生物力學等等。我期中用的是林書豪大轉身過Fisher上籃那球,搭配是轉動慣量原理(轉身的時候重心下壓、四肢向內縮以增加轉速),期末用的是Jamal Crawford的Shake and bake,最後期末上台報告則是分析傳統深蹲跟前蹲在生物力學上的差異、以及不同肌肉的使用。
期中作業大概長這樣
這門課的期中期末考都不難,主要就是一些簡單的解剖學、強化/伸展某個肌群需要用什麼動作、某某動作用到哪個生物力學原理等等,我有些題目怕英文寫的詞不達意,到最後都是用畫的,老師也都大方給我分數,還特別問我可不可以掃描給未來的國際生參考,大家可以參考我畫的圖,就知道老師其實還滿激勵人心的。
請簡述髕骨的主要功能(改變肌腱對脛骨施力的方向)
簡述如何伸展ITB以及強化腳踝的外旋能力
3. 神經與肌肉適應
這門課算是我們Program的異類,一開始教授就說課程是以「讓學生考過CSCS」為藍圖設計的,教科書就是CSCS的指定書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但是教授說並不一定要買教科書,因為這本很厚、講的東西很多,一學期的課並無法詳細探討每個章節,不過因為我要考CSCS所以還是買了一本。這門課介紹了阻力訓練的各種變因(%RM、強度、頻率、休息時間)對身體的影響、營養補品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以及週期化訓練的原理以及菜單設計。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課本,所以老師每週會指定三篇Paper,看完之後要在上課前一天寄信給他,提出兩個Paper沒有探討到的議題或者你還想知道什麼,並以你問題的好壞作為成績依據。這招相當兇狠,逼學生都要好好認真的看完Paper然後努力的想這份研究漏了什麼、或哪個地方想知道更多,不過好處是教授前一天收到所有問題後會統整,然後在課堂上針對他認為有必要講解的地方再深入探討。
4. 進階運動處方
著重在各種特殊族群(如孕婦、關節炎、糖尿病、憂鬱症等等)的運動處方設計、特別要注意的點等等,算是我修過最硬的課了,除了每週都有的Online Discussion要發文、回文之外,最後還要交一篇Review Paper跟上台presentation,每個人都要在學期初跟教授認領自己想負責的特殊族群,準備整個學期後,在期末與同學分享。不過也因為如此,別人上台演講的時候,觀眾聽到的都是講者花費相當多時間整理出的資料,所以能快速掌握該族群的特點及應對方法。我選的主題是類風濕關節炎,因為我的外公倍受此病折磨,而這個病是又是遺傳疾病,因此我特別有動力鑽研,搞不好自己或爸媽以後都用得上。不過對台下一片美國人present真的不容易,除了事前的大量練習之外,上台前我還先灌了一罐啤酒幫助講話流暢,不得不說這招很有用!這門課由Dr. Garber親自指導,除了一般的課堂lecture各種資訊信手捻來之外,每個特殊族群的presentation她都可以快速補充、並且分享自己與該族群互動的經驗,完全讓我體會到美國頂尖學者的風采。
這23頁投影片大概花了我整整一個禮拜…
5. 電子裝置與體重控制
這門課一樣沒有課本,只要求學生必須有隨身監控設備與智慧型手機,老師給的監控設備範圍很廣,從Apple Watch, Fitbit, Garmin到最簡單的計步器都可以,有同學甚至只用Iphone來計步。而智慧型手機上相對應的app可以方便我們知道自己當天的活動量、還有使用MyFitnessPal等app來紀錄飲食。課程的目的是希望運動能夠結合現代科技,以達成有效率的體重控制策略,所以我們每週都需要繳交自己當週的運動量、飲食記錄、Feedback以及課堂上討論paper的心得。有兩堂課老師甚至把全班一起帶出門走十五分鐘,然後比較每個人的監控設備對於這段十五分鐘走路的分析結果。猜猜看,最準、讀數最一致的是誰?答案是最早進入這個產業的FitBit,而最不準確的竟然是最貴的水果牌,不論是手機或手錶誤差都非常的大。這門課有趣的地方是教授本身就有在耶魯大學的醫療中心幫助做完腸繞道手術的病人設計運動菜單,而他都會使用上述設備來讓病人感到新奇、並幫助病人在完成每日目標之後得到成就感。老師想要傳達的是,良好的體重控制除了完善的運動及飲食規劃之外,若搭配適當的設備監控,將會有效創造正向循環,計劃的成功率也會大幅上升。
監控一個月的結果,由於體重未變,可以推論活動監控設備傾向高估活動量、而飲食監控app傾向低估熱量攝取。
以上是我這一年之中修到比較有趣、覺得值得分享的課程,當然不可避免,我們也需要上實驗設計、運動生理、心理學、統計學等等比較枯燥死板的必修課程。但這些課就是比較傳統的上課、考試。
跟台灣相比,美國的教育不一定比較好,優點是多數為小班制教學、選課自由度跟課程內容實用性高、考試壓力較小,缺點就是會有很多分組討論(然後多數美國人事前準備都不足、只會打嘴砲)、老師很喜歡叫學生上台presentation 壓力很大,搭配高昂的學費(哥大一年學費約五萬鎂,很多美國同學還沒出社會,學貸已經十幾萬鎂了)。如果各位有興趣想來美國學體適能,可以參考看看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我,我很樂意為你解答哦!
文章來源:Martin’s Healthy Life @ NYC. 運動不是達成健康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 http://martinlifenyc.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