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說不動青少年?用互動式訪談讓孩子「說服自己」

美國羅格斯大學醫學院(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的神經病學終身職教授迪克(Dalelle M. Dick)有個9歲的兒子,常讓她覺得愈來愈難說服他去做或不做什麼事情。再過不久,兒子就要進入青少年時期,要他言聽計從,更不可能。

她一邊想著對策,一邊想到在許多領域臨床經驗有效的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MI)也是教養上的好幫手,於是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撰寫系列文章,整理研究驗證過的方法,教大人如何讓青少年開口說話、討論、打開耳朵,甚至買單接受大人的想法。

她首先同理父母們的經驗與心情,知道大家總是苦口婆心,想要用理論或事實說服小孩、甚至威脅利誘的強迫小孩去做或不做什麼事情。但事實證明,這些方法常常讓孩子有負面的感受,甚至不管用。有些孩子陽奉陰違,有些孩子即使言聽計從,也難保只是做做表面功夫,長期下來還會傷害親子關係。

互動式訪談 讓孩子當主角

互動式訪談則讓孩子試著當主角,有機會把心裡的話說清楚,趁機想清楚相關的感受與想法,得出相對理性、他們心甘情願的結論,進一步說服他們自己改變決定與行為。父母可以藉由問孩子以下問題來幫助他們釐清事情與心情:

  • 為什麼你想、不想做某件事或改變

  • 為什麼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

  • 你打算怎麼做

  • 那你覺得你要做什麼

互動式訪談會成功的原因,是它讓孩子有很多深度的思考與反思,像是看到自己的初衷與矛盾、覺得大人比較像夥伴、受到尊重同理與同情、也喚起他們重新思考心中已經知道的答案跟動機

這也會讓孩子覺得他們被賦予權力做決定、被傾聽與理解。迪克問,難道父母不想跟一個這樣的青少年打交道?還是寧可跟一個防禦心重又憤怒的青少年打交道?而且,這是同一個孩子,只是父母跟他們互動的性質不同,就可以產出一個不同的人。

所以,迪克也提醒大人,要跟孩子進行互動式訪談時,別咄咄逼人,要留意一些原則:

少說多聽

既然是訪談,父母主要的角色是問問題,讓孩子思考與抒發心聲,別打斷孩子與趁機說教。

問開放式的問題

不要問些孩子可以簡答、或只說 yes 或 no 的問題。讓孩子暢所欲言,即使他們天馬行空也不要導引他們。記得這是跟孩子互動的新方法,要改變雙方的關係與溝通模式需要一點時間。

肯定孩子

指出他們的優點與能力,你相信他們有能力能夠做到。當孩子質疑能否做到大人提到、或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事情時,可以用「聽起來真的很挑戰,怪不得你會煩」、「這的確不好決定,你很努力釐清自己想要的了,我有信心你會弄清楚的」之類的事情。

記得不要貶低小孩、或是讓他們覺得經歷的挑戰很糟,這無助於說服他們或幫助他們改變。

穿插一些重申、反思性的陳述

例如「聽起來像是⋯⋯」、「我聽到你在說⋯⋯」,可以確保大人有聆聽與理解,而且孩子也會再次聽到與反思自己的論點。

適度摘要

在聽到孩子說明心聲,也考慮到正反面的因素時,可以摘要討論過的內涵,確保大家有共同的理解。

迪克也強調,這些討論並不代表大人不能給孩子建議。但大人若想要給孩子建議,最好不是不請自來、而是孩子也希望大人能給建議的時機。

(資料來源:今日心理學一今日心理學二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當你認為孩子很壞,他就可能變得更糟
親子溝通練習見招拆招,拋回問題讓孩子好好說服自己
成為愛自己的母親,孩子就能成為更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