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程領域如何推動性別平權意識? 專訪高雄科大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

高雄科大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推動工程界的性別友善,也接下《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總編輯推動相關倡議網絡。(圖片來源/科技大觀園授權轉載,下同)

工程是產業創新與科技研發的骨幹,因為有了工程師的努力和貢獻,人類才能登上月球、建造高速公路,邁向更現代化更便利的生活,而培養工程人才,也就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的重點。

在工程教學中融入實作,是工程教育的關鍵

工程教育的深化,對於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科學、研發實力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許多學子也因為想要投身於「可為社會解決問題」的領域,進而踏入工程相關的研究。女性加入工程界的主要原因,除了有天賦、興趣之外,能為他人解決問題的使命感,更創造出嶄新的可能性。高雄科大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當年因為懷抱著對臺大的憧憬,在志願卡上選填了造船工程學系,之後又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碩士與博士,在美國多年的學生生涯中,讓洪文玲深刻體會臺、美兩地在工程教育上的差異,及實作之於工程的重要性。

洪文玲指出,美國工學院非常重視實作,即便是再複雜的理論或研究,也會安排階段性的實作體驗,讓學生有實作的機會,這對工程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工程是一門很務實的學科,從設計到真正實作出來,中間有很多需要決策的地方,如果沒有實作經驗,很難做出好的或正確的選擇。

她也觀察到臺灣從高中的科學教育到大學的工程教育,都比較趨近「工程科學」,也就是為了解決工程問題而去做的研究,如:流體力學等,比較少著重在實作面,因此洪文玲在回到臺灣任教以後,積極爭取並鼓勵學生參與實作,例如:從2007年就開始主辦學生船模大賽,讓學生藉由參與比賽的機會自製模型船,從實作中去印證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

推動工程現場性別平權,讓工程不跛腳

另一方面,洪文玲也積極推動工程領域的性別平權,希望提升工程現場性別平權的意識,透過帶動工作現場的平權與保障,提高女性工程師參與的比例與意願,進而為整體環境帶來更好的發展。

「沒有女性觀點的工程,就是一個跛腳的工程」,洪文玲強調,女性參與工程實踐,或是從女性觀點檢視工程,會注意到自身或是弱勢族群的使用情境,從中找出工程的漏失,讓工程變得更完善。舉例來說,早期車廠在進行汽車撞擊測試時,所使用的假人都是男性,直到後來VOLVO站在女性與孩童角度思考汽車安全系統,這也讓該車廠成為全球第一家採用懷孕假人進行測試的品牌。

其實還有很多因為女性角度參與而提升設計的工程案例,可以參見《性別化創新》網站。在訪談過程中,洪文玲也分享,一個完善的工程,一定要有女性的參與,但是過去二十年來,臺灣工學院女性就讀者的比例只有從13% 提升到18%,成長幅度並不高,而且這些工學院女學生畢業後進入工程領域,或一直留在工程領域任職的比例又更低,關鍵就在性別不友善的工作環境,降低女性工程師留在工程領域的意願。

臺灣逐步提升工程界性別平權意識,指日可待

洪文玲進一步說明,過去臺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工程現場只求夠用就好,並沒有考量到不同性別的需求,如10-20年前的工地,可能看不到女生廁所,再加上工作者長期都是男性遠大於女性的狀態,當女性工程師出現經痛、孕吐等女性才有的身體狀況時,常常會讓男性工程師不知道如何因應,最後就是排除女性的參與,這種種因素使得工程現場變成一個性別不友善的環境。

過去十多年來,臺灣的工程文化已經有逐步改善,主要是因為領域中的先鋒者,帶來世代與文化上的改變。針對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該如何踏入工程領域,或是如何持續在領域中深耕,洪文玲也分享 25 歲前的學子,可以盡量接觸各種手作,從務實面向來了解理論面的需求。接著在25-35 歲時,盡可能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例如成大的馬國鳳老師就是以新方法研究地震,帶動臺灣新一代地震理論創新。當自己的學術成果與影響力已經開始有階段性成果時,洪文玲也鼓勵大家要一起分享、共同建構更友善的系統,激盪出創意。

為了突破現狀,讓工程現場能夠變得更性別友善,洪文玲也接下《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總編輯一職,不只推動工程現場的性別平權,也為臺灣女科技人建立起一個綿密的人脈網路,「我希望透過電子報(編按: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報導與發聲,讓臺灣女科技人間有更多的交流,也讓臺灣社會更習慣女科技人的存在與社會貢獻,進而促使臺灣工程有更好的發展,」洪文玲滿懷期望地說。

資料來源

洪文玲口述採訪整理、 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性別化創新網站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無風不起浪的討厭鬼 ADHD該是宿命嗎?
重生的故事 瓦庫燒肉
城市隱味 無需招牌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