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四十花盛開番外篇】劇坊團員學嬰兒爬地 他說歸零才是表演核心
蘭陵劇坊出身的王耿瑜與林于竝,在近日推出的紀錄片《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擔任導演與監製,兩人離開蘭陵後仍是互相支持的夥伴,並各自在影視及學術領域發光發熱,提起當年進入蘭陵時練習「爬行」的過往,至今仍印象深刻。
王耿瑜是林于竝輔仁大學話劇社學姐,1983年她因觀賞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大為驚豔,幫林于竝一行20多人寫履歷報名試鏡新戲《代面》,先後進入蘭陵。回憶當年剛進劇場時,林于竝笑說:「當初一心想學表演、精進演技,剛開始卻充滿疑惑,因為在蘭陵幾乎半年以上都在玩遊戲。」
據了解,當年創始人之一的吳靜吉(吳博士),從美國帶回「辣媽媽La MaMa」實驗劇場俱樂部經驗,結合學習創造力課程,讓團員像嬰兒一樣,從在地上爬行開始練習。王耿瑜指出:「因為嬰兒發聲最純粹,當人站立、有了認知,便開始出現雜質。」
林于竝解釋:「表面看來跟表演無關,後來知道歸零才是表演的核心。一個演員不論演了多少戲,重要的訓練是讓自己回到原點和原始狀態,所謂的實驗就是回到基礎面對人生,包括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從原點再出發。」
除了激發演員創意,1984年吳靜吉帶領蘭陵團員進行巡迴演出,對王耿瑜和林于竝日後從事教育工作也產生啟迪。王耿瑜回憶:「那時真的像戲班子,大夥坐著巴士到各地校園,遠至台東、花蓮、離島地區,上半天展現平日訓練狀態,下半天演短劇,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
王耿瑜近年擔任各式影展策展人、主持短片實驗室等工作坊,推動兒童和青少年影像教育,她不諱言:「現在應該沒幾個年輕人聽過蘭陵劇坊!」王耿瑜舉出早前擔任紀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監製赴校園演講,僅零星幾位學生看過台灣新電影:「劇場演出比電影生命更短暫,演出即當下,加上現今資訊量龐雜,紀錄片推出後能否帶給年輕觀眾啟發,得看緣分。」
林于竝於90年代赴日攻讀博士,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兼學務長。他進一步解釋:「戲劇的生命短暫且難保存,每次演出依當時的環境、氛圍產生不同的感動,就像日本13世紀能劇演員、劇作家世阿彌,將戲劇美學比喻為花,演出時帶給觀眾瞬間感動如同開花。」紀錄片有趣之處,除了讓大家看到劇場樣貌,也透過二代演員共同分享的人生故事引起迴響。
更多鏡週刊報導
【蘭陵四十花盛開番外篇】喜歡才能一直玩下去 蘭陵單純是一切出發點
【蘭陵四十花盛開番外篇】大四先斬後奏決定後半生 王耿瑜劇場故事獻母親
【蘭陵四十花盛開番外篇】新舊演員自己的故事當文本 「台下十年功」豆瓣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