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先看荷包 小資族零配件入門、有預算車架升級最有感!

輕量化先看荷包 小資族零配件入門、有預算車架升級最有感!
輕量化先看荷包 小資族零配件入門、有預算車架升級最有感!

縱看這十幾年的單車工藝的發展,每一位單車騎士所追求的就是「輕量化」。一開始接觸騎乘文化時,剛入手的車不會太在乎重量是多少,反正塗裝好看,能騎就好。但隨著騎乘時間越來越久、路線越來越長、爬升起跳就是1000公尺,漸漸的開始覺得腳下那台車似乎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那時候便開始著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新車更輕一些,哪怕是偷了0.1g也會有著格外的成就感。

關於「偷輕」這檔事,是專屬單車騎士的成就感
關於「偷輕」這檔事,是專屬單車騎士的成就感

當然,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藉由運動科學的分析,我們得知相較於重量空氣動力學(空力)對於騎乘上有著更大的助益。但若是遇到像是塔塔加、西進武嶺或是KOM這種純粹的爬坡賽,幾乎可以說是輕量化車款的天下,碳纖車架、纖細的後上叉、低框碳纖輪等,更別說偷鋸掉的車手把以及坐管。 如果我們是職業選手,就不能單方面考量輕量化而是追求那平衡,但作為一位業餘車手,沒有足夠的腿力那麼就盡量降低騎乘時的負重,至少能騎的快一些且不意外的看到秤重上的數字,就不自覺得有無限的動力繼續騎下去。關於輕量化的那些不能說的技巧,這次就毫不保留的分享給各位。

Alpe d'huez 經典的爬坡賽事,不只要具備足夠的腿力,車輛也要夠輕盈才能攻克
Alpe d'huez 經典的爬坡賽事,不只要具備足夠的腿力,車輛也要夠輕盈才能攻克

最有感的升級,車架

等等,先別懷疑,車架,這聽起並不是一個CP值最高的輕量化選擇,但設想看看假設從入門車款躍升為一級車架,光是重量差距就來到將近500g(小編自己是過來人,體驗非常之真實)。同樣都是碳纖維車架,但隨著碳布堆疊的方式不同,重量以及剛性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尤其現今各大廠牌所推出的全能車款,不外乎就是空力車爬坡化或是爬坡車空力化,在維持既有的空力特性下依舊能有著絕佳的重量,GIANT Propel、Trigon AR01、FACTOR Ostro VAM以及AURUM Magma等皆是非常好的選擇。當然,一分錢一分貨,要入手頂級的車架,價格肯定不斐,但當你拿到手上並感受到重量的那一刻,心裡就會不由自主的覺得這分錢花的是值得的。

Trigon AR01 有著頂尖的碳纖工藝,在不失剛性下有著優異的重量,尺寸49 整車重來到7kg
Trigon AR01 有著頂尖的碳纖工藝,在不失剛性下有著優異的重量,尺寸49 整車重來到7kg
FACTOR以打造輕量化全能車款為出名, 而OSTRO VAM就是最佳的證明 尺寸49 重量僅有6.9kg
FACTOR以打造輕量化全能車款為出名, 而OSTRO VAM就是最佳的證明 尺寸49 重量僅有6.9kg

CP值最高的升級,外胎與內胎

或許你會認為外胎與內胎佔整台車重量配比來說可說是少之又少,但升級內外胎能帶來的不僅是重量上的差異,在騎乘上的體驗是無法比擬的。當然這也是花費最少的,也就是說,對於那些荷包比較不足夠的人又或者想要有即刻體驗的人來說,內外胎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就外胎來說,外觀上膚色胎肯定是更具吸引力的,但相對來說就會重了一些,在選擇上就必須特別留意。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輕量化的外胎在抗穿刺與抗磨耗上會稍微弱勢,單純作為爬坡賽使用非常適合,假若用在公路賽或是長途騎乘就比較不建議。

膚色胎確實看起來別具特色,但實際上會比黑色胎重上一些
膚色胎確實看起來別具特色,但實際上會比黑色胎重上一些

內胎則又是一門學問,或者可以這麼說,現在除非是無內胎系統幾乎就是輕量化內胎的世界。在市面上越來越多輕量化內胎的品牌,材質多為TPU(熱塑性聚氨脂),莫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輕便雨衣或是手套,Ride Now、Tubolito Tubo或是Pirelli P Zero Smartube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商品。重量比起一般的內胎輕上了60g,前後加起來就是120g,雖然乍看之下好像沒有差很多,但若要在輪組輕上100g 所花費的金額絕對不只一組內胎,換算下來還是非常之划算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TPU材質的耐熱與耐磨等並不是太優,體重太重的人就不建議使用。

Pirelli P Zero Smartube 超輕量化內胎,給予OPEN胎的愛好者一個輕量化的選擇
Pirelli P Zero Smartube 超輕量化內胎,給予OPEN胎的愛好者一個輕量化的選擇

既然要升級那就先升級輪組

一般來說為了將成本保持在最低水準,成車出廠的配置,通常會以便宜耐用為主,尤其是在輪組方面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成車搭配的多為鋁輪,慣性與重量比起碳纖輪組差上許多,騎乘時間一久便會有想升級的念頭。而輪組的升級更是每位車友必需面對的事物,只要選到對的輪組,重量上最多可以節省至半公斤之多。不過在購買輪組之前則必須做出一番的研究,根據自己的用途判斷適合的框高;荷包的多寡也取決你的輪組等級,畢竟重量越輕價格相對來說越高。如果可以誰不想用親民的價格入手一組全新的Lightweight呢?但這基本上是天方夜譚。但還是有其他更不錯的選擇,這些輪組不僅具備頂級的重量,慣性、側向剛性等都非常之優異,Cadex 42(1265g)、Roval Alpinist(1248g)或是ZIPP 353 NSW(1255g)這些款式基本上可以應付各種地形或是賽事,爬坡、衝刺、巡航都不在話下。

如果可以用親民的價格入手Lightweight,那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可以用親民的價格入手Lightweight,那何樂而不為呢

小配件立大功,坐墊、龍頭、把手

假設你真的還沒有足夠的資本投入車架或輪組,那麼就可以試著從小配件上著手,這些套件的升級相對來說便宜了不少,像是坐墊、座桿、龍頭把手甚至水壺架也都有非常大的偷輕空間。說到坐墊,現在很流行3D列印坐墊舒適感大幅度提升,但也重上許多,Fizik VERSUS EVO R1可以算是3D列印坐墊裡頭的佼佼者,145g的重量,舒適度與輕量化兼具。但假若你要稍微犧牲一點舒適度,Berk這款全碳纖的超輕坐墊就會非常推薦,專為競速而生,整體的重量僅僅只有100g (寬版),當然價格就會高出不少。

Fizik作為首個推出3D列印坐墊的品牌 在重量上也是下足了苦心
Fizik作為首個推出3D列印坐墊的品牌 在重量上也是下足了苦心

龍頭把手與座桿,一般成車配置為鋁製,除非是一級車架組才會搭配碳纖套組。但原廠基於成本考量不太可能選用即為輕量化的產品,因此就有非常大的升級空間。荷包允許的情況下,Darimo的龍頭把手就是讓你的愛車低於UCI規範的秘密武器。若是這樣還不滿足,您還可以考慮碳纖水壺架並且將螺絲都換成鈦合金。小編個人就是選用CICLOVATION太極水壺架配上鈦合金螺絲,整體來說僅有16g的重量,有裝等於沒裝。其他像是碟盤、來令片亦是如此。

既然都要輕量化了,那麼連水壺架肯定不能放過
既然都要輕量化了,那麼連水壺架肯定不能放過

偷重量的小訣竅

假設零配件能輕量化的都輕量化了,那麼是時候該做些手腳了,過去有許多人會嘗試著修剪電線來達到輕量化的功用,但都已經來到無線電變的時代,這幾乎就沒什麼差異。裁切多餘坐管以及前叉則是比較多人的作法,畢竟在Fitting完之後這些多出來的地方就沒有太多用處,留著也只是佔空間而已,切掉至少能少掉好幾公克。不過要做這個之前要有個覺悟,就是之後這台車要脫手的話,難易度將高出許多,畢竟尺寸沒得調整,要找到下一個人來接手並不容易。

就跟盲腸一樣,該切的還是要切掉,留著也不知道有啥作用
就跟盲腸一樣,該切的還是要切掉,留著也不知道有啥作用

有個比較極端的作法,不纏把帶,是的你沒看錯,這樣的情況在KOM或是西進武嶺比較常看到。確實,這樣一來可以省下不少重量,但就安全性的考量來說實在不怎麼建議,尤其當你手掌心出汗時,稍有不慎就無法掌握好車手把而產生意外。除非是純登山賽,否則這個作法是不怎麼建議的。

纏不纏把帶這個真的就非常主觀,重量有偷到是真的沒話說,但為了安全還是纏好纏滿
纏不纏把帶這個真的就非常主觀,重量有偷到是真的沒話說,但為了安全還是纏好纏滿

追求輕量化是每個騎士的必經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沒有絕對的答案。當然,這些「訣竅」必須與專業的技師討論過才可執行,畢竟不是每一台車款都適用,操之過頭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原本的騎乘表現,這樣一來可就本末倒置。不過,我想到頭來,最好也最划算的就是輕量化就屬「減肥」了。

新的一年新的目標,就是要瘦到跟溫吉哥一樣
新的一年新的目標,就是要瘦到跟溫吉哥一樣

【本文來自TIMEDIA時代社群行銷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