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鑑別新技術 防範進口牡蠣混充臺灣蚵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為杜絕進口牡蠣混充臺灣蚵販售疑慮,防範衝擊本土牡蠣產業和蚵農收益,並確保消費者食安,農業部水試所今(6)日宣布,已成功開發「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定技術,對國產與境外牡蠣辨識率逾9成7。

水試所指出,目前國產蚵主要產地為雲、嘉、南及澎湖等地;根據統計,民國111年國產蚵總產量約1.6萬公噸,而牡蠣進口量連年增加,111年已達5217公噸,其中,又以越南為最大進口國,占總進口量約5成以上。雖然多數的越南牡蠣與臺灣蚵同屬葡萄牙牡蠣(Magallana angulata),但其外型相似消費者難以分辨,且兩者價差達每公斤50至70元,造成混充疑慮。

對此,水試所歷經1年半左右的時間,研發出「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等產地鑑識技術,日前經衛福部食藥署審議通過公開為建議檢驗方法,除可保障臺灣蚵農權利,更可實際維護消費者知的權益。

水試所研究員蔡慧君說明,牡蠣在生長過程不會移動,因此,其可食組織會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元素,利用這樣的特性即可反映牡蠣產地來源環境,作為產地鑑別的重要依據;水試所取得國產牡蠣樣本380件,同時跨國蒐集北越(下龍灣及榮市)、中越(峴港)及南越(芽莊)等215件境外牡蠣樣本,總計595件牡蠣樣本,先以DNA鑑定技術確認為葡萄牙牡蠣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技術分析不同產地來源牡蠣的14種元素含量,建立出1785筆特徵元素分析資料庫,經判別分析後,對國產與境外牡蠣的辨識率可達97.3%。

農業部水試所6日宣布成功開發牡蠣產地鑑定技術。(記者李佩玲攝)

牡蠣進口量連年增加,但民眾從外觀難以分辨產地,造成混充疑慮。(記者李佩玲攝)

農業部漁業署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迄今已通過產銷履歷及水產品可溯源標章戶數達702戶。(記者李佩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