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富比士》口中的「未來大學」比哈佛還難進!網飛創辦人也盛讚
文・張方毓
「身為創辦人,你聽過最糟的建議是什麼?」在開放式小會議廳裡,台下一位年輕女性舉起手,對台灣區塊鏈新創門戶科技共同創辦人顏維佐發問。
短短20分鐘,從公司經營到技術細節,台下犀利的提問幾乎要讓台上的簡報者難以招架。
這裡並非矽谷,而是台北信義區AppWorks之初加速器的辦公室。現場氣氛的緊繃程度,有如新創募資的淘汰賽,只是台下20多位「投資人」,全是來自全球各地、美國密涅瓦大學(Minerva University,以下簡稱密涅瓦)的大四學生。
遍訪全球,盼跳出美國思維
看中台灣文化、政治特殊性
該校2021學年度錄取率僅約1%,比哈佛大學4%、史丹佛大學的3.9%錄取率還低,集結全球青年菁英捨棄常春藤名校前來就讀。
整個台北,就是密涅瓦的校園,也是所有大四學生,在畢業前固定造訪的最後一站。
「台北既有華人文化,又是科技業的樞紐,」現任校長麥吉(Mike Magee)接受商周專訪指出,尤其台灣在地緣政治的關鍵角色,讓密涅瓦從2016年起選定台北,希望帶給學生豐富的「文化衝擊」。
它,是《富比士》描繪的「未來大學」,更是串流平台龍頭網飛(Netflix)創辦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口中「未來全球領導者孵化所」。
從2014年招生開始,它就採取全線上教學,讓學生走出大美國思維,4年內從北半球的韓國首爾,到南半球的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待遍全球7個城市。
合作在地企業、專家出考題
創業家校友12%超越史丹佛
而比起哈佛等傳統名校,密涅瓦創辦人尼爾森(Ben Nelson)打破科系藩籬,強調跨領域學習,只為鎖定一個教育目標——孕育「創業家精神」。
麥吉解釋,在AI席捲全球的時代,比起堆砌知識,更需要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沒有任何地方,會比企業出現的問題更多。」
但比起金融中心倫敦、或是歐洲新創據點柏林,地狹人稠的台北,要如何成為培育創業精神的搖籃?
第1步,便是找上台灣當地企業合作專案。近2年包括AppWorks、照片拼貼App PicCollage拼貼趣、女力媒體女人迷等企業,都是密涅瓦的城市夥伴(Civic Partner),企業也會「出作業」給學生,要求他們幫忙解決在地問題。
學生要解決的,都是當地企業急欲解決的問題,沒有該怎麼做的標準答案,不但培養出他們面對難題的勇氣,也激發了創新思維。
目前,該校校友有12%自行創業,高比率足以傲視創業家搖籃史丹佛大學等名校。
第2步,是讓台北成為學生批判思考的實驗場。
密涅瓦採全程線上授課。雖然一天只有2堂課,但只有主動討論,而非被動聽取教授講課,學生必須密集發言討論,甚至連寫筆記的餘裕都沒有。過程會全程錄影,做為老師回饋、評分的依據。
「我會逼自己早上7點起來念書,每天念超過10小時,」出身台灣的大四學生邱如韻說,「它是一個強迫你一定要適應的學校。」與其說是跨文化冒險,更像是極端高壓的密集行程。
而異文化的衝擊,讓學生有機會練習換位思考,以分析批判的角度,重新檢視自己的原生文化,更了解彼此的異同。
顛覆名校「白、富」傳統
融入異文化培養謙虛、獨立
密涅瓦創立當時,便有著顛覆美國名校,多以白人、富裕層為主體的慣例。因此它不只一屆學生背景逾50個國家,更要求學生直接接觸異文化,培養真正的全球觀。
而第3步,也是最意想不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台北學「謙虛」。
尼爾森取消實體校園,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面對現實。暴露在異文化中,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少數,因此感到謙虛,不會忘記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我要怎麼利用時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巴基斯坦裔的大三學生米莎爾(Mishaal Lakhani),已經把自我詰問的習慣,自動融入腦袋的思考迴路。
今年初,哈斯汀看好密涅瓦代表的未來性,捐贈2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億元),讓該校能在未來10年提供更多獎學金,將1個學年的學生總數,較目前再增加2.5倍。
密涅瓦證明了,只要思維與做法對了,台北也有能耐成為新一代國際人才的搖籃。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