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培養適應體育師資 臺中教育大學全力以赴
臺中教育大學體育系擔任助教的劉佳鎮老師,於輔大體育系唸書期間有修教育學程,也有上特教導論;老師曾帶他們去過林口的新北特殊教育學校觀摩,更當過亞特盃的志工。這些經歷,都是奠定了他後來在臺中教大推動適應體育的基礎。目前臺中教大的特教生不多,經過鑑定的人數有三十幾位,6位為身障生(視障、小兒麻痺),其餘為情緒或學習障礙生。由於本身就是以培訓師資為主的學校,特教生的數量和類別也較少,因此在適應體育的發展目標上放在培養師資和撰寫並實作教案課程,以期未來能將適應體育課程順利的推展到全國各中小學。
透過增能和共備設計適應體育課程,分享心得讓教學與學習更有效率
以往在做適應體育時,老師們一開始都為了想讓大家都能參與,會將難易度降低;但後來發現這樣其實反而減低了學生上課的興趣與意願。情緒/學習障礙生在社交上或許有困擾,但他們的體能完全沒有問題,表現也甚至會更優於普通生。因此如果將課程內容變簡單,他們反而不喜歡上課。過去大家對適應體育了解不深,策略也不清楚明確,很多老師的確會傾向讓學生在旁觀看而不實際上課。但近年來透過增能、共備,共同討論用什麼樣的課程內容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後,劉佳鎮老師感覺和其他的學校相比,他們遇到的教學問題上已經少很多了。目前臺中教大的師資增能研習,校內部分是由體育系老師、特教系老師和特教中心三方合力建構的。這個每個月一次的研習有時也可以是老師們之間的共備,或是實際體驗設計出來的課程(如滾球、視障足球等),甚至是討論個案,看如何能提供最好的協助。經由特教老師和體育老師各別從自己專業的角度提出看法和解決方案,兩方互相分享、整合再歸納出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
師資增能共享營提升教學效能,參與者的回饋是繼續努力的動力
至於校外,臺中教大會和其他學校做經驗分享,經由「運動教學模式」了解到運動不是只有技能,還包括了認知情意和行為。同時他們也和中部(包括彰化)的輔導團及中小學(如篤行、健行、西屯國小)合作,一起進行適應體育的共備,為師資生和中小學老師擔任增能的角色。
二月初臺中教大也曾在東勢林場舉辦了一個兩天一夜的增能共學營,參加的對象以校內的師資生為主,另外也開放給其他本校生、台灣體大的學生及已經是在職老師的畢業學長姊們。第一天學程的重點是認識crpd公約、帕奧相關運動項目及iep(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撰寫。學員必須了解學校在推行適應體育時,不止需要體育老師、特教老師,還必須跟家長、物理治療師與教助員有一定的共識,一起討論如何做課程的設計。
第二天的重點則是讓學員進行教案的撰寫和設計,並邀請了4種不同族群的身心障礙夥伴參與實作:肌少症、輪椅、因車禍造成截肢及小兒麻痹,再請他們給予回饋及意見。大多數的回饋都是正向的:學員們藉此重整了自己的概念,體會到許多時候只需要稍做一點調整,就能讓普通生和特教生融洽的一同上課。大家的共同想法也是:融合體育的意義是在於想辦法讓大家都能一起上課,而不是為了某些學生把難度和活動量降低。透過實作,所有的參與者從中學習、合作,也了解到彼此之間的需求,這是很好又珍貴的成果。
在設計、實作與合作交流中不斷改進與進步,臺中教大期許能培養出更多師資,提供出更多優質的教案
身為臺中地區重要的師資培育大學,劉佳鎮老師不諱言老師的教學能力、基本教育的認知等都必須要相當紮實。目前雖然校內的師資增能計畫大都是自發性的,但從今年開始,在環境上隨著學校申請作為特殊生考場,所有設備都必須修建為無障礙設施;在師資方面,這些年來老師們都至少上過一次以上的相關研習,而學校的行政端與老師和學生、家長及社區也都漸漸培養出默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朝在職老師的增能與產出。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輔導中,最讓劉佳鎮老師開心的,莫過於看到學生無論是在學習上、實作上,能慢慢理解出如何編寫課程才能實際幫助到特教生,同時也更用同理心看待他們,設計適當的教具和教案,讓他們學習得更順利。
除了現有的體育項目,未來教案課程也即將有排球、特奧滾球、足球和扯鈴等等,做一系列的整合。此外,由於目前特教生入學的認定依循的原則是現有的方式,如果不是按照一般管道就讀的學生,學校的造冊上是無法分辨的。劉佳鎮老師希望老師們能有更好的敏銳度察覺到這些隱藏的學生,提供協助,而同學之間也能彼此支持。同時他也期盼師資生未來在任教小學時可以設計適當的課程內容,開發出適當的輔助教材,造福更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