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排身體的「濕」 中醫師4方法教你利濕健脾胃

台灣氣候潮濕悶熱,加上多日下雨後,濕氣更重。中醫師個人如何排濕?

以中醫觀點,「濕」是致病因素,環境中的濕以及體內的濕排不出去,就會影響全身。現代人經常吹冷氣、飲食多冰冷、油炸或重口味等飲食習慣,容易損傷脾胃,加重身體的內濕狀況,「濕的問題,國人很常見」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

濕的狀況遍及全身。譬如有些人會感覺身體、四肢很沉重,或出現頭暈、頭痛、胃口差、消化不良、排便不順、大便黏膩、私密處搔癢或分泌物較多。而且,濕會阻礙氣血循環,引發疼痛或慢性發炎,像這次引發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COVID-19),會出現腸胃不適、味覺改變、發燒等狀況,因此被中醫歸為濕邪作祟。

中醫處理濕的方法,首重調理脾胃。羅珮琳解釋,中藥材依照祛濕的強度排列,可分為以下4種:

利濕:祛濕效果強,類似利尿劑,可直接排除身體多餘水分。但缺點是可能除去太多水份,易造成身體損耗,例如中藥車前子。

滲濕:祛濕效果次之,可讓身體的水分慢慢流出,如中藥茯苓、薏仁、玉米鬚。

化濕:祛濕效果比滲濕再差一點,類似用嘴巴吹乾水分,芳香類中藥如藿香、佩蘭多屬這類。吃咖哩等食療,也較偏向化濕作用,可以短暫緩解濕的狀況。

燥濕:祛濕效果最弱,類似乾燥劑或吸濕石,可以溫和地把濕氣化解掉,如中藥蒼朮、白朮。

適度流汗,最好的排濕法

在台灣,濕的問題,一年四季都有,中醫師個人如何排濕?平常就要適度流汗。

(中醫師羅珮琳平時會喝點生薑玉米鬚茶,幫助排濕。圖片來源:中醫師羅珮琳Facebook

羅珮琳平時會做運動、泡澡及喝溫開水,協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濕。「發汗運動是最好的排濕法,」她說,平常會利用快走、或走滑步機,動出一身汗;運動完會泡澡,水的高度約蓋過肩膀,通常會泡20分鐘,讓身體出汗。另外,生冷及冰涼食物會損傷脾胃,她平常多飲用溫水,儘量少碰冰冷食物,「1年吃冰的東西可能1、2次而已,」她說,即使夏天天氣熱也會喝溫水,或飲料不加冰,避免身體濕氣過重;有時也喝點生薑玉米鬚茶,幫助排濕。

她建議,平常可吃些四神湯補養脾胃,四神湯的山藥、芡實、茯苓、蓮子可健脾胃利濕,很適合體弱、勞累、消化不良,或沒胃口的老人、小孩做為日常調養。

生薑玉米鬚茶(1人份)

材料:玉米鬚1錢、生薑連皮3片、水300cc

功能:玉米鬚利尿涼血;生薑促進消化、健胃健脾

做法:玉米鬚、生薑泡熱開水10分鐘即可

建議1日可飲用300cc。

延伸閱讀:

關鍵3招 幫你去除體內濕氣

抗浮腫怎麼吃? 10大「排水食物」

中醫師吳明珠2道排毒茶飲!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相關新聞
5縣市大雨特報 專家曝天氣好轉時刻
花蓮、南投5縣市大雨特報 山區防坍方及落石
大雨灌全台!雷雨熱區曝 鄭明典示警1事
溫差釀猝死!醫教6招保養心血管降低風險
苗栗高接梨穗災損 每公頃補助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