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30歲年輕人心裡苦別自己吞! 衛福部8月起補助3次免費諮商
健保就醫紀錄顯示,15歲至30歲年輕族群2016年至2021年間,精神科診斷從22.1萬人增加至29.2萬人,成長率達47%;為解決憂鬱症就醫率低現象,衛福部心健司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有需求的年輕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從明(8/1)日起上路試辦1年。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202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指出,年輕族群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據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至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0%,整體成長率為47%;進一步觀察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的原因,其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7成。
衛福部8月起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5歲到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指出,方案主要有3大目標,包括希望能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最終希望撕除草莓族、抗壓性低等負面標籤,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
至於為何方案鎖定15至30歲族群?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指出,心理健康需求可以用冰山表示,不幸自殺身亡僅是冰山水面下的一小部分,15至29歲自殺率有上升趨勢,25至29歲增加53%、20至24歲增加90%、15至19歲增加137%。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坦言,過去對於年輕人心理健康需求沒有投入很多資源,導致年輕人不清楚有哪些資源可以協助,社會大眾對於年輕人心理健康需要別人協助認知也普遍不足,從以前汙名化草莓族、抗壓力太差、叛逆期等誤解,把需求簡單化而忽視,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
過去15至30歲有心情困擾僅仰賴學校系統,薛瑞元說,年輕人碰到同儕家庭學業情感等困擾,及工作就職都有可能產生壓力,不是學校系統就能處理,發現全國自殺率下降,僅有年輕比例上升,更加凸顯出該問題,希望先處理掉求助不順部分,讓年輕人有困擾時,知道往哪些地方尋求幫助,也能篩選出風險高的個案,轉介醫療體系,方案先試辦1年,會再滾動檢討是否延長或擴大。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表示,心理諮商是廣義名詞,包括心理智商、輔導、治療等,其實覺察自己心理狀態不容易,尤其調適系統出現問題,不容易看清全貌,諮商是幫助個案看到盲點,心理狀態脆弱且暫時無法調適的人都能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