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正義鷹大俠】科技智取閃邊、傳統肉搏不滅?!有意為之的觸身球?(上)

文/正義鷹大俠(訂閱《MLB星系》,享受更多MLB專業好文)

美國時間6月7日,暫以22轟名列聯盟全壘打王,且領先第二名有3轟之多的「北極熊」Pete Alonso,遭到亞特蘭大勇士隊投手Charlie Morton一記97英哩火球襲擊腕部後立馬退場。從事發當時Morton嚇到當場蹲在投手丘、Alonso倒地並面露痛苦等肢體動作來看,不難察覺到事態嚴重。果不其然,賽後打者被診斷出手腕及骨瘀傷勢,須休養3到4週才能重返球場。儘管最終「北極熊」只停賽10天便歸隊,但在近期打擊手感火燙的大谷翔平及Matt Olson加速超車下,如今只能在後頭苦苦追趕,影響不可謂不大。

紐約大都會重砲Pete Alonso不慎遭到亞特蘭大勇士投手Charlie Morton速球擊中手腕。(MLB Photo by Kevin C. Cox/Getty Images)
紐約大都會重砲Pete Alonso不慎遭到亞特蘭大勇士投手Charlie Morton速球擊中手腕。(MLB Photo by Kevin C. Cox/Getty Images) (Kevin C. Cox via Getty Images)

能轟也能挨?

由前述案例可見,打者被球觸身而暴露在受傷風險中的代價難以輕忽,因此事件發生後多數媒體都聚焦在前場比賽Alonso因開轟疑似挑釁勇士隊,故而可能遭致報復,以及紐約大都會隊陣中主砲缺席受影響等討論。有趣的是,老牌媒體《紐約時報》記者Matt Martell卻在數日後撰文指出,「北極熊」會被觸身球或許另有其因,直指他生涯遭球吻比例遠較一般打者要高出許多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這名強打者不只擅長將縫線球扛出場外,也同時嫻熟「用觸身球換上壘」的江湖古技。

儘管世紀初在「魔球」浪潮席捲下,如今追求上壘率已蔚然成風,乍看無論是靠著安打或觸身球都同樣是上壘,過去單純用來鼓勵少棒球員「保送和安打一樣棒」的概念甚至已成主流。但是「用觸身球換上壘」除了要承擔類似Alonso苦吞傷病的可能性,人類遭遇危險的閃躲本能在如今火球橫行的年代似乎也和這項往日絕學相互扞格。更遑論電子追蹤科技突飛猛進、光是靠高速攝影分析就能輕易辨識投手破綻甚至偷取暗號,怎麼還會有人願意為了站上壘包而捨棄智取,不惜施展既古老又得付出疼痛和傷退代價的「苦肉計」?

大聯盟現役萬磁王,紐約洋基Anthony Rizzo。(AP Photo/Frank Franklin II)
大聯盟現役萬磁王,紐約洋基Anthony Rizzo。(AP Photo/Frank Franklin II) (ASSOCIATED PRESS)

確有其事但大不易

根據統計,自從2019年登上大聯盟至今,Alonso獲得的觸身球比例為2.26%(註),比同期間聯盟平均值1.12%高出一倍以上,足見Martell所言不無道理。尤其是將同樣的標準套在現役選手中累積最多觸身球次數、13年MLB生涯被砸中過212次的紐約洋基隊中心打者Anthony Rizzo身上,其觸身球比例更是不尋常的3.09%,至於生涯0.366的上壘率則足以讓他在2011年菜鳥年迄今累積逾5千打席的所有打者中排名第13。

另一個顯著案例則是去年起轉戰紐約大都會隊的外野手Mark Canha。雖然生涯累積114記觸身球遠不及Rizzo,但他過去兩年無論是待在美聯或國聯,照樣都「苦登」觸身球王寶座,觸身球率則是更誇張的3.48%。截至美國時間6月11日,Canha和Rizzo的球涯上壘率分別為0.348與0.366,但若假設兩人捱觸身球的比率僅有聯盟平均水準,生涯上壘率將分別降至0.324、0.345,一來一往差距不小,前述Rizzo的排行也將大幅下降至第24名。

「你自己站進去打擊區,然後叫人拿發球機(朝你身上丟球)試看看會有什麼反應。」提到故意被投手K中身體以換取上壘的概念,Rizzo表示實作上有其困難度,當然也不像電視轉播上看來那麼簡單:「假如你曾經想著被來球擊中,接著就會了解到,你將錯過一顆朝正中央塞過來的速球。」

只不過從Canha的一席發言中,似乎又不難想見「用觸身球換上壘」的做法乃確有其事:「去年有幾次我曾開玩笑說,『是這些觸身球才得以讓Canha家的燈光持續點亮著,我是靠這吃飯的。』」Canha表示:「你的上壘率會因此攀升,這是你的武器,你能製造得分。」

既然如此,那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紐約大都會Mark Canha曾開玩笑地表示,是這些觸身球才讓他上壘率提升。(Photo by Gregory Fisher/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紐約大都會Mark Canha曾開玩笑地表示,是這些觸身球才讓他上壘率提升。(Photo by Gregory Fisher/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擬定策略、挑戰心魔

對於左打的Rizzo來說,他深知自己能輕鬆掌握內角偏低的來球,因此準備打擊時會往本壘板靠,以利應付較為苦手的外角球,但他強調重點還是在於打擊,觸身球只是個「可以接受的後備選項」,絕非有意為之或刻意追求:「我想主要還是在於擊球策略、站位,還有投手們對我如何投球。」

聽到Rizzo的說法,Canha肯定會有相當程度的認同,只不過他更著重對戰時投手是怎麼對自己投球的。他表示大多數右投手會試圖挑戰自己打不好的內角高進壘點,而有些時候這些球會投得太過內角,因此變成觸身球。

從Rizzo和Canha的發言可知,他們都強調並不刻意追求觸身球上壘,但也傳達「如果一旦出現(不會造成嚴重傷害的)近身球我也不會積極閃避」的訊號。這樣的觀點乍聽絕不新鮮,但諸如Rizzo、Canha或是Alonso能夠徹底執行、並和聯盟多數打者有所區別,縫線球朝身上招呼時「堅守陣地」、「一吋不讓」的特質仍教人印象深刻。

「你必須要克服心理障礙,」不到5年MLB資歷就已累積58次觸身球的Alonso在6月初受傷前表示,而這句話可不僅僅是表面說說而已。根據報導,他和大學時期隊友、目前效力紐約洋基隊的外野手Harrison Bader,就曾在佛羅里達大學校隊接受過減緩人類「驚嚇反射」的特殊訓練,球隊利用投球機向選手發射泡棉球,以鍛鍊並確保大腦不會下意識引導身體閃避。此外「北極熊」也描述大學比賽期間,如果教練認為你躲開的球原本是有機會砸在身上的話,下回訓練就會被叫去多罰跑步。(本文待續)

延伸閱讀:科技智取閃邊、傳統肉搏不滅?!有意為之的觸身球?(下)

註:統計截至美國時間6月30日。

※本文編譯改寫自It’s All Fun and Games Until Someone Gets Hurt,作者為Matt Martell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運動爆款年中特賣!◢

👉FILA 獨家爆款$318起,全館滿額再折300

👉Arcteryx始祖鳥年中慶95折,滿額贈鈦鋼餐具包

◤關注更多MLB◢

休士頓太空人長年強盛的秘密:維持穩定新秀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