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專欄】「季中換帥」是帶有風險的決策 總教練的工作之一就是扛責

NBA布魯克林籃網老闆蔡崇信(圖右)與球隊前任教練Steve Nash。(Wendell Cruz-USA TODAY Sports)
NBA布魯克林籃網老闆蔡崇信(圖右)與球隊前任教練Steve Nash。(Wendell Cruz-USA TODAY Sports) (USA Today Sports / reuters)

NBA布魯克林籃網老闆蔡崇信最近有很深的體悟,他在一場活動上表示「籃球運動員是很難管理的」,我們不難猜到他是想說誰。但這段話稍作修正比較不會那麼有針對性,也可以增添幾分哲理意涵:「人是很難管理的」。

事實上由他來說這話不太恰當,因為他的身份是球隊老闆,而在當今的企業運營模式中,主要經營者一手包辦整間公司的決策其實是不理想的、效率也低。最好還是訂下大方向後,將權力交出去,由專門的人去全權執掌那些工作,也就是所謂的任務指揮式的模式。

這種辦法最早是用在戰爭上的,由於現代戰爭中的戰事規模太大,細節和專業太多、太細,凱撒、拿破崙式的指揮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了。所以,三軍統帥需要給予各個元帥信任,讓他們放手去打一個特定區域的戰事,自己就是聽取簡報,做出必要的指點和要求;而不是插手到各個調度細節上。

這種方式有兩種好處,第一,專業度大大增加,主帥清楚一切部隊人事運作方式,清楚要怎麼樣去贏下一場戰事;第二,他擁有足夠的權力,組織上也不疊床架屋,在執行上很有效率;第三,絕對責任制,失敗了由他扛責,無論是什麼樣的一個原因,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而在球場上,總教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只是負責具體比賽的策略擬定、輪換,他還要清楚並搞定一切人事層面的東西,然後在輸球時負起責任。所以在職業聯賽中,總教練離隊的機率遠遠大於總經理和球星,前者握有人事權,一支球隊不可能在不斷變動之下取得成功;後者則是軸心骨,在聯盟中非常珍稀,你不會輕易賣走他。所以當一切都不起作用時,主帥往往是第一個離開的。

通常球隊會在季後做出換帥的動作,因為建立球隊文化和體系需要時間,你需要一個夏天來搞定這一切。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球隊在季中就處理掉主帥,這通常是球隊內部已經有難以排解的矛盾時,才會做出這樣斷腕式的解套方法。

克利夫蘭騎士曾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2015-16賽季季中撤換總教練David Blatt(圖右),因他的體系與陣中頭號球星LeBron James的想法有所差異。(AP Photo/Ron Schwane, File)
克利夫蘭騎士曾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2015-16賽季季中撤換總教練David Blatt(圖右),因他的體系與陣中頭號球星LeBron James的想法有所差異。(AP Photo/Ron Schwane, File) (ASSOCIATED PRESS)

克利夫蘭騎士和David Blatt的故事就類似如此,他在2016年1月23日時被炒掉,當時騎士在例行賽戰績穩定,拉出過2波8連勝,很輕鬆能以上半區種子身分打進季後賽。但是,Blatt的體系說服不了球隊的主力球員——特別是LeBron James投入,這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在一支籃球隊中,總教練最重要工作的就是和陣中最好的球員打好關係,如果後者不買帳,一切都沒辦法順利運作。

所以騎士總管David Griffin做出了艱難的決定,新任主帥Tyronn Lue上任之後,與James在想法和未來方向上做出交流、並達成共識,他們在季後賽真正融合為一個整體,拿下隊史第一座冠軍。那是一次美好的結局,因為那支球隊知道唯一重要的事是讓James開心。

亞特蘭大老鷹今年季中做的事也大同小異,Nathaniel McMillan以和他前任Lloyd Pierce相同的方式離開,你從中就可知道:這支球隊的當家球星並不好搞。但這不是說McMillan不該離開,因為他是那種適合執教年輕球隊的教練,一板一眼的要求球員做到他的要求,他可以幫助菜鳥建立良好的習慣。

但是對一支準備在季後賽有更多突破的球隊來說,他的戰術素養、系列賽調整及和球星溝通的能力,顯然是不夠的。Quin Snyder在接手這支球隊後,他們迅速改善了一些問題,在首輪以2比4輸給波士頓塞爾提克,對於本季這支球隊的狀況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結局。

亞特蘭大老鷹新任總教練Quin Snyder(圖右)與一哥Trae Young。(Photo by Maddie Meyer/Getty Images)
亞特蘭大老鷹新任總教練Quin Snyder(圖右)與一哥Trae Young。(Photo by Maddie Meyer/Getty Images) (Maddie Meyer via Getty Images)

老鷹的上限取決於Trae Young,但Snyder的角色也很重要,他要整合這一群很有天賦,但仍還未磨合成一個整體的年輕球隊。球團的做法很聰明,因為在附加賽及季後賽的實績,將可以為新任主帥背書,他們在夏天會有一些工作要做。

不過,事實上季中換帥的成功案例只是少數,通常的情況是那支球隊將不得不放棄剩餘賽季,以去尋找被破壞的化學效應。因為會在球季進行中那樣做,代表情況通常已經失控,而且不在計畫之內,很難挽救回敗局。

沙加緬度國王就是很好的例子,2011-12賽季他們炒掉Paul Westphal讓Keith Smart接手;2014-15賽季解雇Michael Malone,季中再換掉接手的Tyrone Corbin,讓George Karl上位;然後是2021-22賽季Luke Walton下崗交給Alvin Gentry。

這些年國王都沒有打進季後賽過,其中被換掉的人不乏名帥,但都沒有用,因為這些倉促的布局沒有延續性。朝令夕改總不會是好的,如果你前一個賽季打出聯盟最快的節奏,隔年卻打著聯盟最慢的比賽,這樣的球隊不可能取得成功。

不過,有時候這就就是職業的一部份,當你是一支對自己有所期許的隊伍,但進入到球季中期,一看戰績是15勝34敗之類的戰績時時,總要有人對此負責。而總教練在這個時候常常必須要成為那個人,不管原因是不是在他身上,那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Nick Nurse和Mike Budenholzer都是好教練,而且都幫球隊拿下過總冠軍,但在這一季結束時,他們所屬的球隊都來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需要做出比較大的變動,因此讓原本的主帥離開——像重製一台電腦一樣——在新的賽季開啟新的一頁,被球團認為最沒有風險的改變方式。

這樣的劇情一年接著一年周而復始,而觀眾也樂此不疲。而且在如今的NBA越來越常見,因為就像球星轉隊一樣,這個聯盟開始變得更競爭、更急功近利,像Gregg Popovich和Steve Kerr這些能留在球隊很長時間的主帥終究是少數。

Gregg Popovich自1996年接掌聖安東尼奧馬刺兵符至今。(Photo by Steve Dykes/Getty Images)
Gregg Popovich自1996年接掌聖安東尼奧馬刺兵符至今。(Photo by Steve Dykes/Getty Images) (Steve Dykes via Getty Images)

可是,教練和球員是比賽真正的主體,也是少數真正能在神聖的更衣室中的那些人。我們已經開始改變用冠軍來評價一個球員的看法,或許在未來,每一名教練也都能得到更準確的評價,以及——若無法避免要告別,那至少也是用體面的方式。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母親節送禮最後加碼◢

👉NIKE 限時1.7折起

👉adidas滿2500折520

◤戰神旋風來襲◢

👉戰神Allen Iverson穿這雙

◤關注更多NBA話題◢

🏀錯失主場關門戰 「被逆轉大師」76人總教練Rivers再度面臨翻盤危機

🏀NBA季後賽賽程時間、對戰組合、比分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