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民主先生?台獨教父?李登輝是非功過評價兩極

從「民主先生」到「台獨教父」,前總統李登輝打破威權體制,成為首位民選總統,卻利用中華民國的殼,灌輸上架台灣意識,在推動民主化過程,也造就黑金政治。李登輝裂解國民黨、扶植民進黨,最終成為台聯精神領袖,回顧生前重要談話,從歷史軌跡瞭解李登輝如何攀上權力高峰,為何留下兩面評價?(曾武清分析報導)

「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採行所謂台獨的路線,海峽兩岸都應該正視處理結束敵對狀態這項重大問題,以便為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這是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的總統就職演說,這一場選舉意義重大,台灣人可以選總統,宣告威權結束、人民作主,對於李登輝來說,更是重大勝利,他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當時臺海情勢緊張,李登輝試圖安撫對岸,留下這段跟他後來言行相比,有些突兀的宣示。

回顧李登輝從政生涯,加入國民黨「吹台青」時期冒出頭,獲得前總統蔣經國提拔,深諳權力鬥爭,當忍就不躁進,當攻就不退縮,一步步坐上大位,面臨非主流派出走,推動本土化運動。1995年總統大選前夕,他去了一趟美國,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說,除了經典名言「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更重要的是喊出「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的意義產生質變,成為承載「台灣意識」的軀殼。

李登輝這趟訪美激怒中共,1995年飛彈危機愈演愈烈,成為他的最佳助選員,台灣人用選票對抗飛彈,選出第一位台灣籍總統。有了民意支持,他當選後祭出「戒急用忍」四字箴言,台商錯失最佳西進時機,但是中國大陸並未崩潰持續崛起。

為了安撫統派、平息黨內疑慮,李登輝任內制定國統綱領,組成「國統會」,儘管嘴巴上不喊台獨,卻在卸任前一年、1999年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拋出震驚國際的兩國論。

當時,李登輝說,1991年修憲以來,已經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是一個中國中一個中央政府、一個地方政府的內部關係。

亟欲追求歷史定位的李登輝,下台前夕索性「不演了」,從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明確宣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清楚劃分台灣與中國的界線。對於台灣獨立,李登輝還超前部署。他說,臺灣事實上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下台之後,成為台聯精神領袖,正名制憲成為「台獨教父」未完的政治志業。

歷經日本殖民統治,甚至在皇民化運動時擁有日文名字「岩里政男」,李登輝親日立場無庸置疑,針對釣魚台歸屬爭議,早年說是中華民國的,晚年改口認為是日本的。2015年訪日更直接用日語表明,尖閣諸島無庸置疑是日本領土,引發國內議論,被批評喪權辱國。

時代雜誌給予李登輝「民主先生」封號,他終結戡亂時期、推動國會改選、打破威權體制,不過民主化過程也造就黑金政治。中華民國在他眼中,只是「台灣化」過程,名存實亡的空殼。

在國民黨歷經驚濤駭浪,攀上權力高峰,卻發動鬥爭裂解行動,引發社會對立,愛他的,喜歡阿輝伯的魅力,恨他的,批評李登輝是歷史罪人。

李登輝走下人生舞台,他的功與過、是與非,留待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