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動員最多人找路、修路、玩路的故事。
歷史逾兩百年的古道,代表的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龐大路網,橫跨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四縣市,北、中、南三路線總長合計近兩百公里,曾是兩百多年前連結北部民間經濟活動的重要路網。
隨著鐵路開通、車路開通,逐漸消失的百年古道,大半被荒煙蔓草淹沒,有些則被拓寬成產業道路,龐大的路網支離破碎,種種難關,讓淡蘭古道一度只存在於古書中。
全台都有古道,但在淡蘭,有兩百多年的台灣歷史,還看得到、摸得到。
在暖暖車站旁的安德宮,廟內就供奉著歷史記載第一位淡蘭古道的開路先鋒──白蘭公牌位;而位於貢寮的草嶺古道,原來藏著板橋林家十八世紀的致富秘密,當時林家人出資開路,一邊從坪林收茶葉,出口到全世界,一邊從宜蘭收便宜稻米,然後賣給台北人,不只因為修橋鋪路,讓這條路贏得「善道」的好名聲,還累積起驚人的財富。
古道的修復,背後是官民合作、串聯數十個不同群力能量,才完成的一個不可能任務,而扮演淡蘭古道最關鍵的倡議者與串聯者,是專注於手作步道推廣的千里步道協會。
看更多《
商業周刊》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