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奧運高爾夫開放更多頂尖陣容?
高爾夫選手向來為個人成就和職業獎金而戰,其中四大賽被公認為最高殿堂,幾乎所有人從小目標就是長大後躬逢其盛,並贏得冠軍榮耀,甚至挑戰生涯大滿貫壯舉。
顯然,奧運從來不是他們夢想中的畫面,直到2009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票選通過,才知道自己有一天竟能代表國家爭奪獎牌,然後在頒獎台上奏起國歌時感動地熱淚盈眶。
睽違112年,高爾夫正式站上2016年的里約奧運戰場,不過受到茲卡病毒影響,當時名列四大天王的Jason Day(傑森‧戴伊)、Dustin Johnson(達斯汀‧強森)、Jordan Spieth(喬丹‧史畢斯)、Rory McIlroy(羅瑞‧麥克羅伊)剛好有了婉拒參賽的正當理由。
隨著Justin Rose(賈斯汀‧羅斯)和Henrik Stenson(亨瑞克‧史坦森)兩大歐洲高手領銜主演了一場類似一個多月前才在Royal Troon(皇家土倫)落幕的英國公開賽經典對決,加上美國選手Matt Kuchar(馬特‧庫查)尾盤的63桿之作,這場世紀之戰在滿場觀眾的歡呼聲中驚艷全球,一役改變了世人的看法。
6天後,那一年因傷多次中途退賽的前世界球后Inbee Park(朴仁妃),用球桿叫那些唱衰她的南韓媒體閉嘴,決賽日強勢主宰戰局,終場大贏了紐西蘭籍世界球后Lydia Ko(高寶璟)5桿,Shanshan Feng(馮珊珊)則讓中國代表團多了一面銅牌。
多麼完美的一場奧運,6面獎牌剛好發給6個不同的國家,全都是世界排名前20的一流高手。大家開始對東京奧運充滿期待,頂尖高手的參賽狀況自然更加踴躍,無奈碰到新冠疫情攪局而延後一年舉辦,結果時任世界球王Jon Rahm(霍恩‧拉姆)和美國名將Bryson DeChambeau(布萊森‧迪尚波),雙雙在出發前夕確診而被迫退賽,不過更慘的是沒有開放觀眾入場。
儘管如此,這依舊是一場內容精彩的賽事,美國隊的Xander Schauffele(山大‧蕭佛利)和Nelly Korda(奈莉‧柯達)包辦雙金,從南非轉籍至斯洛伐克的Rory Sabbatini(羅瑞‧沙巴提尼)鍍銀。更有意思的是,向來冠軍才是最後離開球場的選手,東京奧運卻不然,先是7位代表不同國家的男子選手努力在延長賽搶下銅牌,接著換成兩位女將爭奪銀牌。
賽前世界排名208的我國選手潘政琮扮演大黑馬,經過4洞延長賽激戰,擊敗包括麥克羅伊、松山英樹(Hideki Matsuyama)和Collin Morikawa(柯林‧森川)3位大賽冠軍在內的世界球星,稲見萌寧(Mone Inami)在隔週力克高寶璟,幫助日本守住銀牌。
歷經2場不太圓滿的奧運高爾夫,今年來到巴黎市郊的Le Golf National(國家高爾夫球場),終於讓人見識到萊德盃似的熱烈氛圍,各國好手為國家榮譽而戰。Scottie Scheffler(史考提‧薛夫勒)不愧是目前地表上最強的高爾夫選手,週日下午狂飆62桿,後來居上以1桿之差擊敗英國選手Tommy Fleetwood(湯米‧弗利伍德),而松山英樹也如願嘗到上台領取銅牌的滋味了。
比較讓人遺憾的是,奧運限制各國陣容,世界排名前15強最多4人參賽,其餘2名,導致現場僅僅來了20位50強高手,迪尚波、Patrick Cantlay(派崔克‧坎特雷)等高達7位名列20強的美國球星無緣披掛上陣,世界排名冠軍積分為51.13671分,只能算是一場中級強度的美巡賽。
這就是所謂的奧運精神:試著讓參賽國更加多元化,像男子組共有32國,正在進行中的女子組多了一國,過去兩屆奧運也確實達到獎牌分散的效果。
然而,不像某些運動賽前就能輕鬆預測誰能得牌,大多數參賽選手充其量只是陪榜角色,高爾夫無疑是最難贏和最容易竄出黑馬的項目。基本上,圍繩內的每位選手都有實力脫穎而出,沙巴提尼和潘政琮便是最佳例子;即使所有世界排名前30的美國選手齊聚巴黎,也不見得拿到獎牌,所以期待未來開放更多頂尖名額,打造媲美四大賽的奧運盛會。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