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專欄/羅裕霖】夜間高球賽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美巡賽(PGA Tour)與利夫聯賽(LIV Golf)兩大陣營的金錢大戰,讓高爾夫的新聞議題推新出奇,吸引全世界喜歡運動人們的注意,高球人口因而快速成長,算是另類贏家。
由美巡賽支持,專為黃金時段電視轉播設計的「TGL高爾夫聯賽」在2025年1月7月日正式開打,第一戰吸引近百萬人收看。利夫聯賽隨後反擊,2月6日,2025賽季開幕戰-LIV Golf Riyadh(利雅德利夫賽),在燈火通明的Riyadh Golf Club(利雅德高球俱樂部),進行史上首役的「高球夜間職業賽」。
「TGL高爾夫聯賽」由超級球星Tiger Woods(老虎‧伍茲)和前世界球王Rory McIlroy(羅瑞‧麥克羅伊)聯手推動,收視率節節高升,也推動室內高爾夫教室、城市高球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TGL聯賽」是專為黃金時段電視轉播的全明星比賽,位於佛羅里達棕櫚灘花園的SoFi Center(索菲中心),場地結合高科技元素的全新聯賽,以「高球模擬器」為主要元素,長桿是往螢幕進攻的虛擬場景,但是等選手進入離旗桿五十碼內的範圍後,就轉換成為在人造球場內的球技比拚。
比賽像是在打電動遊戲,不會受到風雨影響,大巨蛋一樣的場館,就可以進行比賽,現場觀眾上看數萬人,只要中小學校高球社團、社區住宅公共設施、大型賣場地下室,都可以在「高球模擬器」對戰,高爾夫球場彷彿在身旁處處可見。由球星帶動的高球產業發展,對於科技台灣極有可能蔚為風潮。
夜間高爾夫其實不算新創,1990年代,台灣有多座高爾夫球場,就在球道兩側架設燈柱,球道果嶺的明亮度也不差,只是由於夜間照明成本不低,擊球費外還要加上燈光費,並沒能獲得球友認可,也因此台灣球場的夜間營運,始終未能發展成功,利夫聯賽的夜間高爾夫比賽,也許會成為另一個轉機。
職業高爾夫巡迴賽的發展,成功與否?現場觀眾人數、與電視轉播的收視率,是極為重要的指標。
剛剛落幕的WM Phoenix Open(鳳凰城公開賽)就是極為成功的例子,比賽期間的TPC Scottsdale(史考茲戴爾球場)「體育館」第十六洞的看台滿滿都是人,2、3萬人的吵雜加油聲,讓人印象深刻。
這場以超高人氣聞名的「高球派對」,入場人數永遠停留在2018年的719,179人。並不是2019年之後的入場人數減少了,而是觀賽人數年年增加,賽事主辦方考量停車場、接駁工具、觀賽動線、飲水餐食、休憩廁所、區域住宿,甚至觀眾退場所需的時間,的確到了需要管制入場人數的上限。
美巡賽、利夫聯賽的人氣強強滾,那麼台灣職業賽的觀眾入場情況如何?只能說,工作人員比觀眾多。
不是台灣球迷不進場看比賽,而是不知道進場要看什麼?美國公開賽六月打、英國公開賽7月開戰,USGA、R&A從年初就積極發來賽事資訊:球場特色、資格賽報名情況、預計球星陣容。相較之下:臺灣的職業賽總是在比賽前一天才有訊息,賽前宣傳主題老是吹捧總獎金多高,殊不知觀眾要看的是有那些知名球星,過去冠軍的戰績,辦比賽如果抓不到觀眾關注的重點,如何期待球迷入場觀賽。
回想從前,總獎金200萬美元的「揚昇LPGA臺灣錦標賽(2011-2013)」年年將幾萬人帶進高爾夫球場觀賽,賽前六個月前就開始宣傳,賽前LPGA的球星在台灣重要景點舉辦見面會,台灣知名美食、觀光地標透過電視轉播,放送全世界,真的是透過小白球讓世界看到台灣。
而賽事周,台灣球友熱情觀賽也透過螢光幕,展現台灣高球軟實力,如今則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非常期待有朝一日,再見台灣球場觀眾滿滿。
【Yahoo運動專欄】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