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緩解就看大選
紀念「辜汪會談」30年之際,兩岸應深思今後30年可能發生的問題。30年前的台灣,正處於經國先生之後一個新的時代,台灣進入多元化的民主時期,強勁的經濟發展,使台灣的企業界及中產階層除了面向全世界外,對於中國大陸這塊未曾經營的處女地,產生新的憧憬及希望。同時因為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紙,一種扎根鄉情的「本土化」思維在台灣蔓延。30年後的台灣,已完成了民主化的初期階段,但也進入了民粹的時期。
「本土化」的發展摻雜政治因素後,成為台獨的溫床,加上現在的執政黨採取的是否定「九二共識」,實施「去中、反中、抗中」的政策,在學校的教育上,視中國為外國,台灣邁向新加坡化的可能性增高,兩岸關係目前是處於30年來最低潮的時期。
30年前,美國與中國大陸正處於友好階段,「交往與接觸」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主要政策。對兩岸關係,美國採取的是鼓勵雙方進行積極及建設性的對話。但30年後的今天,尤其是2017年以後,川普與拜登兩位總統採取對中國大陸幾乎全面性的圍堵、遏制政策,企圖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限制其科技、經濟、軍事發展,使美國保持對世界的獨霸,制定以美國為主的世界秩序。
目前台灣的執政黨採取對美「一面倒」的政策,使台灣成為美國在東亞遏制中國大陸的前沿,用各種方式挑釁北京的紅線,此即是目前台海危機的主因。新冠疫情過後,兩岸之間的人員來往有新的契機,在兩岸關係最低潮的時候,要提升兩岸關係,兩岸人員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兩岸關係是內戰的延長,但70餘年來美國因素的強勢介入,是不可否認的現實,雖然美國在1950及60年代曾協助台灣度過台海危機,目前中美兩國的競爭與對抗已激盪起兩岸的危機,因而中美關係的緩和是北京的首要之務。
今後30年,除非美國同意與中國和平共存,共同維護世界的秩序,否則「競爭、合作、對抗」會一直持績。中國如何堅執自我的「戰略定力」,與美國鬥而不破,是此一階段的上策。
台灣的民主制度,政黨輪替應為常態,一個願與大陸進行和平發展的政黨若當政,兩岸之間的緩和即可期待,東亞迫在眉睫的危機感即可降溫,但如何有此一天的產生,關鍵掌握在台灣人民投票的決定上。
兩岸關係能否行穩致遠的大氛圍,其實正在危機中醞釀。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