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竟之役》特展 梳理冷戰下台灣現代主義發展(影音)

北美館推出年度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以北美館典藏主軸,探究美蘇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沿革流變。(江昭倫攝)
北美館推出年度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以北美館典藏主軸,探究美蘇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沿革流變。(江昭倫攝)


北美館即日起推出年度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以北美館典藏主軸,探究美蘇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沿革流變,以及如何持續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與地球家園的想像。

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透過在文化與美學、太空探索與科技發展的競逐,進行長達半世紀的意識形態對抗,台灣也處於這樣的局勢中。北美館最新典藏特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就是由此論述出發,透過台灣策展人莊芳慈與新加坡籍策展人陳麗瑩(Kathleen Ditzig)策展視角,重新梳理冷戰時期,台灣現代主義對於藝術性的追求。

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原音)因為美術館的典藏品總共有5千3百多件,策展人從這裡去梳理出,在冷戰時期發生之後,這個時期台灣藝術家的一些藝術表現,也透過這些疏理之後,讓觀眾有不一樣的面貌去認識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品,從這些歷史的文獻也可以感受當時現代主義在台灣蓬勃發展的狀況。』

展覽透過「太空賽後的宇宙技術」、「寰宇家務」、「自由世界的美學脈絡」三大子題,凝視冷戰時期,藝術、設計、科技如何匯流,具體看見台灣現代藝術發展,以及台灣現代主義藝術與國際的關係。如台灣建築師王大閎的登陸月球紀念碑計劃,以及藝術家劉國松、李錫奇等人都以自身創作回應人類登陸月球所帶來的全新宇宙觀點。

冷戰下應運而生的美援計畫,也將台灣藝術家帶上國際,如《豐年》雜誌除了介紹台灣農村生活,也對台灣視覺藝術帶來影響,楊英風、藍蔭鼎都是代表人物;長期投注台灣工藝的顏水龍當時也與來台美國工業設計師共事,創作融合台灣原住民特色的燈具作品。另外,1956年「水晶中的亞洲藝術家」巡迴展覽,更促使台灣藝術家們有機會提供畫作在美國水晶工藝師作品上,走上國際舞台。

在冷戰下,也有藝術家在政治限制下試圖以藝術家的身份,創造全球性藝術語彙與風格,龐圖運動即是其一。

展覽同時也介紹許多東南亞等國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和台灣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叩合冷戰主題,描繪出我們生活中的藝術與物件,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與地球家園的想像。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即日起展出至2022年2月20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北美館再現經典畫作 呼應文協百年(影音)
胡晴舫本週赴法 9/13正式就任駐法台灣文化中心主任
「2020台北雙年展」 11月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