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 確診人數保持高位,專家稱速戰速決和拉長疫情各有利弊需充分凖備

出門戴口罩
台灣近日新冠確診本土病例激增,單日突破4萬確診人數,新冠累計確診數達31萬。

台灣近日新冠確診本土病例激增,單日連續三日突破4萬,新冠累計確診總數達31萬,專家預計單日確診人數還會上升。而這波由新冠變種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帶來的疫情正在考驗台灣防疫能量。

在台灣北部各大醫院,想要做PCR檢測的民眾湧入急診室,增加醫療負擔。藥房外,購買新冠快篩盒的民眾大排長龍,甚至出現混亂場面,引發許多民怨。各大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不堪負荷,病倒或受感染,紛紛在社交媒體「求救」,並批評地方與中央政府支援不夠。

分析疫情,美國史丹佛大學兒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向BBC中文強調,當前關鍵在於台灣需趕緊做出精確的醫療資源模擬(model),來面對變種病毒。

王智弘解釋,所謂模擬醫療資源,包含精算全台醫院每天的急診重病病牀數,呼吸器還有藥量等,而醫院每天都要將資料反饋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回饋給中央,這個過程很繁複,但很重要。「新加坡之前在病患分流前,模擬就做的很好。」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呂淳祺教授則分析,2022年迄今台灣約有一半的新冠死亡病例來自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病患,因此「台灣越早實現全民接種,尤其為最脆弱人群的接種疫苗和加強針,住院和死亡人數就會越少。」他告訴BBC。

台灣衛福部截至今年四月底的資料表示,目前台灣染疫輕症人士比率約佔99.75%。

急診室危機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此波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殺入全台社區後,確診高峰時間可能會發生在5月20日。也有分析稱,目前疫情變數還在,因此高峰時間點很難預估。

面對台灣新冠確診數暴增,目前台灣處理方式,並未如同上海採行嚴厲封城,也沒有如同香港禁止夜間室內用餐,關閉健身房,酒吧等公共場所。

People queue to get their Covid-19 booster jab inside the Taipei Metro station in Taipei, Taiwan, 23 April 2022. Local authorities said on 22 April,
台北市民在地鐵站排隊注射加強針。台灣並未採取封城等極端措施遏制疫情。

目前台灣民眾出外活動如常,唯許多小學及幼兒園宣佈停課。

但是,確診數暴增,也已經造成特別是台灣北部各大醫院急診室爆滿混亂之場面。

根據台媒報導,擠爆大醫院急診室的民眾多半不是重症,甚至沒有病徵,但因為焦慮而湧入急診室。原因在於,台灣目前仍需要PCR檢測確認後,才能被正式視為確診。這也造成大批民眾湧入醫院做PCR檢測。其中包含許多購買新冠醫療保險的民眾,因為需要有PCR檢測確診,才能索賠。

混亂的急診室及醫院爆滿,排擠到真正需要求診的其它急診患者,醫護人員不堪負荷,紛紛病倒。加上現在台灣快篩試劑仍然有買不到的情況,導致民怨四起。

據此,台北市長柯文哲針對去年刪除28億新台幣的快篩試劑預算道歉。台灣政府也緊急與全台上百間社區醫院或診所合作,讓民眾前去做PCR檢測。

Staff in PPE waiting for people to get their inoculation at a popup walk-in COVID-19 vaccination center in Taipei Main station in Taipei, Taiwan, December 10, 2021.
混論的急診室及醫院爆滿,排擠到真正需要求診的急診患者,醫護人員不堪負荷,紛紛病倒。加上現在台灣快篩試劑仍然有買不到的情況,導致民怨四起。

快篩≠PCR檢測

今年30多歲,在台北市工作多年的辜小姐(經要求化名)就告訴BBC中文,她在四月底快篩確診後,症狀輕微,但被繁複矛盾的流程「搞得心很累」。她說,因為同行出遊後先確診,告知她後,她因為有輕微症狀,經快篩後確診。她本來想說自行在家隔離,但當時台灣政府規定,還必須前往PCR排隊檢測。

她批評,如此一來不就是讓前往PCR檢測的民眾「出外散播病毒」。辜小姐的疑惑,是台灣現在面對奧密克戎疫情最主要的辯論之一。

台北市長柯文哲便抨擊中央,讓民眾還要透過PCR檢測,才能確診,並不明智且浪費醫療資源。

台灣前副總統,現任台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則解釋,任何篩檢試劑都有它的敏感度、特異度、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等。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疾病盛行率的高低,決定了陽性預測值的高低。」

本身也是流行病學專家的陳建仁說,根據各國多年的研究統計,所謂「陽性預測值」隨著流行病盛行率會有顯著差異,譬如,在盛行率為50%的時候,可以高達95%;盛行率為10%的時候,陽性預測值達68%。「盛行率為1%的時候,陽性預測值就只有16%,換句話說,篩檢陽性的六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有病的。」

因此陳建仁認為,如果開放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對象的盛行率比一般人高,所以才適用快篩陽性取代PCR確診,但對於盛行率較低的其他族群則不合適。他呼籲,應該在盛行率高的族群、地區和時段利用快篩進行確診。

中央與地方防疫不同步?

面對快速上升的確診及重症病患人數,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上周五(5月6日),表示,台灣預計取得1億劑左右的快篩試劑,「供應將會越來越穩定」。她也請全台地方政府設置社區篩檢站,擴大PCR檢測能量到地方,並規劃與基層診所合作。台灣政府並在上周宣佈,若民眾快篩檢測後陽性,並經醫療單位確認後,便可視為確診,新規從5月12日起實施。

蔡英文呼籲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合作,顯示出對抗變種病毒,台灣的防疫模式正在改變。

王智弘強調,現在台灣的作法應該是打游擊戰。他告訴BBC,奧密克戎已經在全台社區散播之後,防疫不再是由過去台灣中央政府統一管控。他認為,以美國防疫經驗來看,模擬病情及資源,台灣指揮中心需要各地醫院資料的反饋。過程是醫院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匯報到指揮中心,但過程中常會有數字上的落差,或者時間差,有時候會還會慢了一些。此外,還有地方與中央如何定義醫療資源「缺少或足夠」等議題,皆是奧密克戎帶來的挑戰。

Pupils with face mask walk practice Taekwondo in Taipei, where dine in services and several schools have been suspended, following a cluster infection of the Delta variant in New Taipei, in Taipei, Taiwan, 8 September 2021
奧密克戎變種感染者大多為無症狀及輕症,台灣輿論認為未來接受與病毒共存的聲音湧現。

王智弘說,台灣年底地方選舉到來,此次疫情來襲,確實是考驗地方政府與中央能否真正合作,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伙伴關係,由中央提供透明化,清楚的指導,地方確實配合執行,譬如如何分配快篩試劑等等。

但事實上,地方與中央政府在防疫上的不同步,民眾也很有感受。

辜小姐便舉例,快篩顯示陽性後,她便去PCR檢測地點,填上個人居住資料後,系統反而是通報了她已經離開20年的戶籍地的衛生單位聯繫她。隔兩天後,她居住多年的台北市衛生局才與她聯繫。

之後,還有另一個中央防疫單位撥打「關心電話」詢問她的徵狀。辜小姐向BBC說:「我一個輕症個案,需要那麼多不同單位打電話來,然後負責隔離的單位依舊尚未聯繫我……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4個人做,而且彼此還沒有互相通知……其實,若不看清楚整個制度流程,大家就會覺得是基層公務員沒有效率,他們很無辜。」

辜小姐認為,醫療人力就浪費在這些繁複甚至不夠實用的系統當中。

在台灣疫苗施打率最低的台東,一位民眾Julie也告訴BBC中文,她認為有關台東的疫情一開始但都沒有透明化,「他們不公布自己內部有多少人確診,一開始公布有一級首長確診和一位議員確診,後來就沒下文了。這些案件好像都混在另一個鄉鎮的案中帶過,所以我們不知道台東市區這麼嚴重了,都以為是另個鄉鎮(成功鎮)。」

不過,辜小姐和Julie都說,她們對這波疫情,都沒有去年Delta疫情來襲時擔心,唯一憂慮的是老人或小孩的健康安全。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5月5日宣佈,輝瑞兒童疫苗預計5月12日抵台,第一批共77.76萬劑,最快約20日提供接種。

兩種路徑優缺點

王智弘向BBC分析,面對奧密克戎,台灣第一個方法就是讓確診數快速上升,之後也會快速下降,譬如美國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確診數就會下來,但這樣會造成很多人病逝,因為醫療資源沒法跟上,特別是老人或慢性病患者情況會比較危殆,而且醫院的牀數或藥可能不夠。

第二種方法就是把確診曲線拉平或延長。但這會讓疫情拖延時間較久,但也讓醫院有時間凖備病牀,呼吸器或藥物。但要拉平曲線,便需要緩解策略(mitigation),包含要求民眾減少活動,可能增加在家工作天數,避免群聚,捷運或大眾運輸管制也要考慮,室內用餐也要注意等。

王智弘建議,台灣現在需要趕緊把好好把所需要的東西,模擬出來:「新加坡很早就做model,所以模擬得很成功。他們一開始分流的時候就把需要醫療資源幾乎都凖備好了。香港想走清零路線,結果沒辦法清零,根本沒辦法清零。台灣可能要花一點時間思考,現在怎樣做,可以減少死亡率。」他告訴BBC。

機場入境
過去台灣嚴格的邊境管制,包括入境者必須強制檢疫,很大程度上將病毒圍堵在邊境之外

台灣疫苗政策諮詢委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在台媒「寶島聯播網」分析,參照各國疫情發展,確診高峰數從出現到下降約3至5個月不等,而台灣尚未到確診數頂峰。他呼籲全台醫療機構要未雨綢繆。李秉穎又說,參考H1N1流感的經驗,第一次大流行後3年,感染高峰期還是出現,只是峰波一次比一次減弱,他個人評估新冠肺炎會有5到6個高峰波段,再慢慢減弱:「隨著大部分人有免疫力後,感染的人數會逐漸減少,但只要有流行,還是會造成可觀的重症跟死亡人數。」

加州柏克萊大學呂淳祺教授則分析,根據台灣指揮中心數據,截至5月4日,台灣的Covid-19病牀,不到一半 (43.7%) 被使用,且多數確診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居家護理。他觀察台灣的醫院正在採取明智的分層護理方法維持醫院病牀量:「只要台灣民眾和政府不驚慌,並繼續採取科學方法來應對預計未來 2-3 周內達到頂峰的新冠疫情,我認為台灣沒有必要封城。」他告訴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