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借鏡:「地方創生」的美夢與幻滅
文:謝子涵(政治工作者) 日本自2014年開始出現「地方消滅」之論調,提及日本多個社會問題,包括人口過度集中、高齡少子化以及地方經濟衰退,政府因此開始制定「地方創生」綜合戰略,並於2015年開始在日本各地推行,希望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所謂的「地方創生」戰略,是指振興地方經濟戰略,旨在啟動地方經濟活力和解決人口減少問題的綜合戰略計劃,吸引年輕人建立魅力城鎮、提升人口、創造就業機會。 日本最早是透過發放「促銷商品券」來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日本全國1,741個市町村有高達99.8%的自治團體參與,並以1,589億元的預算發行商品券,希望振興地方經濟——然而,經常被質疑其效果,也無法了解是否真正面對地方問題,進而有效推動當地永續發展。事實上2016年日本NHK調查介紹地方創生推動結果,僅有四成地方事業達成目標。失敗的案例如:企劃時間不充裕導致計畫草率執行、推動集點卡乏人問津、開互助商店被現實成本追著跑等案例。 從政策面來看,不論日本或臺灣,地方創生在制訂政策時,應要設定讓國民認同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以及用PDCA(Plan-Do-Check-Act)品質管理循環系統,用以檢視推行戰略成效,而非對政策執行面發生的問題視而不見,繼續以新的政策名稱包裝錯誤的政策;換言之,若政策只是為了做而做,這樣在「市民與國家」、「政府與民間」、「政治與市民」之間的關係,即便通過了議會程序、遵守法律規則,並且認真執行,也依舊無法得到大家滿意的永續成果。 從執行面來看,推動地方創生應要有經營事業的思維,有以下三大要點: 1. 經濟團體要因應當地發展脈絡與環境,搭配能活絡地方的活動 2. 不依賴補助金,一開始便要準備好自行獲利以振興地區產業的企劃 3. 要以民間主導、政府參與的方式合作,而非全由政府主導 另外從媒體面來看,日本多數媒體將報導聚焦在地方的成功故事,略而不提失敗案例,恐有消費地方的疑慮;甚至以糖衣包裝創業的美好,以都市人期待的地方心之所嚮論調,掩飾地方上原有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看不到地方困境、創業失敗、法規僵化等報導,極易落入成功者謬誤的陷阱。在此一時代,媒體應聚焦討論問題的本質,才有可能引發討論及關注,並真的讓產、官、學、研一齊解決困境,一同實踐地方創生精神,進而達成改革目標。 木下齊在《地方創生大全》一書中,整理出日本地方創生組織遇到的五大結構性問題,足以提供我們作為借鏡,其中包括: 一、選題材 撰寫企畫案時,參考成功的例子,並多用數據資料談預期經濟效益。 推動地方特產專案時,要使用在地素材,並導入市場話題與時事,經常檢視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角色關係,思考如何「營利」。 以顧問思惟與管理方式,建立自有品牌,避免在販賣時機、販賣對象及販賣物策略上做錯誤的決策。 謹記內容為王,探討當地沒有的事物,與當地有突出性格的人接觸。 以嘗試錯誤法(Trial and Error)來解決問題(與理論驗證推導的方法相反),並從中獲得知識,且不要怕與旁人討論點子。 時常檢視計畫成功或失敗,包括:是否能活用補助金以外的投融資、短中長期計畫內容及成果成效、檢視商品與服務時用數據取代故事性話語、親身前往現場感受實際狀況。 時常關注政府機關資訊,進行互訪考察、講演交流與成果示範見習,讓自己成為情報發信者,將地方經營經驗專業化。 二、物力 考量企劃的投資金額與類型,是否適合政府補助金制度,且正是因為與政府有關,所以不能只考慮收益層面,要同步思考如何協助政府推動振興地方之工作;長期上來看,要考慮販賣地區商品能帶給地方什麼,應以推動地方整體市場經濟作為思考。 政府對公共資產的基本態度應是創造稅金與維持稅金,應思考民間資產的價值加乘是否能與政府有關聯,像是開放公共公園空間給民間,一起提升公園周邊地區的價值。 從小的地方開始努力積少成多,結合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政策目標,思考地方共識與制度遵守原則;運用政府發包案與資金調度,皆能使其度過難關。 政府與團體與其執著於短期要有成果,不如一起努力面對新世代面臨到的真課題。 政府與民間善用政府預算,能合作非常多事,別想著政府是政府,民間是民間;設法讓公共設施賺錢,無論是稅金或是民間資金,目標都一致要提升公共服務。 三、人力 思考地方人口減少的原因,優先制定人口增加策略,並確認自治團體的財務狀況,以永續經營思惟避免營運破產。 面對人口減少的問題,地方政府應與年輕人共同思考產業未來的發展。 對於如何增加觀光消費,透過舉辦現下活動與活絡觀光策略會議,打破地方原有的陳舊規則,如地方營業時間及經營習慣等。 思考旅人前來觀光的因素,維護地方交通網絡,並邀請企業加入地方營造。 善用補助金,建立能聚集人的社群與設備,加值地方福利政策與設施,積極建立魅力示範點,適時參考海外的案例。 四、金流 思考該如何在營利賺錢後,再投資,才能再獲利再賺錢,形成良善的資本循環;活絡地方社區需要導入公共性思維,而非榨取、消費或收割當地的人事物與金錢。 計畫在立案時,要尊重地方的邏輯與系統,凡是以面臨最糟的情況備戰,策劃供給與需求的總體戰略。 利用故鄉稅收活絡地方,進而提高謝禮名產品企業的競爭力,避免只打名產優惠戰,要適時讓產品回歸市場正當價格。 充實金融相關知識,讓地方政府、企業與自己家庭計劃不要有赤字,相關借貸對照表及損益計算書都是必修課。 五、組織 在企劃階段就要制定明確的退場戰略,包括數據與時間。 檢視自己的能力,行動前皆評估企劃,參考成功案例如何使用補助金,落實自前主義,運用技能與資源,追求卓越。 起初要與地方合意共識,然常有千人響應但僅一人行動的狀況,避免陷入集體無人負責之困境,或是被團體道德勒索的情形。 定時定量的議題討論,搭配彈性化規則,面對地方的稱讚、議論耳語皆視為事業顧問素材,要不斷在理論與實務中進行滾動式檢討。 避免訂死組織的權力結構,應適時依據事態調整,多層次組織間避免發生如傳話遊戲、資訊落差的情況。 所有戰略計畫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應一心一意想著該如何達成目標、以及面對問題的本質,必要時應挑戰組織結構性問題。 在實踐與失敗中成長,才會習得真智慧,不要被常識給束縛,應打破大眾認為理所當然的框架,創造新的規範與價值,並訴諸新的表達方式來創造新共鳴。 台灣近期也開始以地方創生為題,如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示範計畫: 逐步善用設計手法,規劃旅外優秀人才回流,配合統整專業團隊執行在地創生方案,輔以外部資源投入,讓中央及地方協力合作,進一步促使文化、產業、觀光各面向得以永續正循環發展,並以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讓地方產業及人才培育茁壯,創造多元經濟發展。 在這樣的計畫宗旨推動之下,實際上是以設計美學的手段,透過計畫補助,鼓勵創造地方品牌,讓地方成為一個舞台。檢視日本的經驗,希望這樣的計畫並非曇花一現的行銷包裝活動而已,而是能真的帶動地方內容討論,地方政府、組織團體與企業能一起合作,發現問題並解決而振興地方。 延伸閱讀
■ 行為成癮的悲劇:正是這種對目標的狂熱執著,毀掉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