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中小企業低碳轉型開步走

全球許多大品牌商也都設有淨零排放的目標,企業為了要維持在供應鏈裡的競爭力必須正視低碳轉型的議題,排碳越少,競爭力越大。圖/freepik
全球許多大品牌商也都設有淨零排放的目標,企業為了要維持在供應鏈裡的競爭力必須正視低碳轉型的議題,排碳越少,競爭力越大。圖/freepik

臺灣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軸,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發布《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全台約有98.90%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合計有163.3萬家,創下歷年新高。其中製造業有14.5萬家為中小企業,占全台製造業96.37%;服務業有80.24%是中小企業,超過131萬家。

許多終端用品例如電子產品、汽車、食品、時尚產品、快銷品等,依照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調查,有超過80%的碳排放量來自中小企業規模的供應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則在中小企業與創業展望報告專題研究指出:「No net zero without SMEs」,意即沒有中小企業,就沒有淨零排放,顯示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已成為落實淨零排放最重要的角色。臺灣中小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需積極投入低碳轉型的行列。

再加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自10月1日起試行,鋼鐵、螺絲螺帽、鋁製品等六項列管產品輸入歐盟必須揭露產品碳含量數據。全球許多大品牌商也都設有淨零排放的目標,企業為了要維持在供應鏈裡的競爭力必須正視低碳轉型的議題,排碳越少,競爭力越大。

■中小企業減碳面臨三困境

然而,中小企業對減碳容易有「缺乏資訊」、「能量不足」及「無所適從」等三種困境,不理解議題內涵、缺乏相關資訊,不懂碳關稅就無從分析風險,也有企業開始盤點碳排放後,發現需要專業支援,但也不知該去哪找人才,對眾多策略與解決方案一知半解。譬如,製造業常因資金或機器還堪用等因素,對設備汰換躊躇不前,或是剛換掉老機器後又推出更節能的新款,也無法立刻再更新;也有業者為減碳推動數位化,但廠內多數是資深員工,數位化反而導致流程跟人力配置出現風險;服務業為減碳提高餐廳溫度,卻影響顧客用餐意願等現實面擔憂,均會影響中小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意願。

本文建議中小企業可透過「釐清需求與設定目標」、「籌組團隊與執行工作」、「善用政府資源」等三步驟來推動低碳轉型。首要目標是先釐清企業需求跟設定目標,才能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其次是籌組團隊與執行工作,方能依照企業目標與能量,組織團隊,極大化工作效率。幫助中小企業善用政府輔導資源,也是促成低碳轉型的關鍵之一,舉凡教育訓練、諮詢診斷或減碳輔導,甚至是財務支援等中小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政府已規劃資訊、諮詢、輔導、財務等多面向推動輔導措施,支援中小企業起步或加速低碳轉型,都可多加利用。

■三步驟五模式淨零,

利己利人

此外,中小企業的低碳轉型有「設備升級」、「節能優化」、「數位轉型」、「循環經濟」與「製程升級」等五種模式,彼此可相互搭配應用,端看企業所做的減碳工作執行程度及實際目標與資源等來決定。

由於企業啟動低碳轉型的第一步,多半會實施汰換節能設備、優化製程或落實循環經濟等措施,也有企業已完成高耗能設備的汰換,仍願意與節能專家合作發掘節能潛力,更有中小企業導入了數位工具管理自身碳排放,還提高了供應鏈碳盤查效率,甚至發展數位系統為客戶提供加值服務,為企業開發新商機。

根據市場研究及調查機構IDC發布的ESG市場規模報告統計,2020年約有38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到2025年有望成長到逾1,580億美元;McKinsey在2022年的調查也預告,到2030年為止,淨零排放所產生的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12兆美元,商機散布的領域很廣,包含碳管理、創新能源的開發、廢棄物管理等都會是未來商機。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鋼內銷價 傾向開平低盤
第三代半導體 黃金陣容成形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