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再從工總白皮書 論台灣三大治理危機

工總希望政府重新檢討國家能源配比。圖/本報資料照片
工總希望政府重新檢討國家能源配比。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每逢選舉,為了爭取選民認同,各陣營都會針對公共議題進行攻防。然而,攻防焦點若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尚可說是路線的歧異,但近年來最令人驚詫及憂慮的,是真相屢屢淹沒在政治人物的滔滔詭辯與相互攻訐中,以致台灣的公共事務常常出現「一組數字各自解讀」,甚或「一個現實不同數字」的荒謬景象,例如近期爭論不休的政府舉債狀況,亦或社宅達成率等等。久而久之,台灣在眾聲喧嘩中,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甚至解決公共事務的契機。

繼日前本報社論解讀工總白皮書的建言與後續效應後,本文再從工總白皮書切入,析論台灣的三大治理危機。

眾所周知,企業的基本職能,是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中,企業最重要的能力,是對現實的精確掌握與對未來的預測。其次,是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合理的配置生產工具。最後,是在兼顧企業利潤及企業形象等前提下,提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且由於市場瞬息萬變,因此企業亦必須具備高效執行力、創新思維,以及彈性應變能力。若非如此,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在嚴峻的全球產業競爭舞台,台灣企業之所以能夠逆勢突圍,甚至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因為歷經全球化洗禮,多具備上述多項能力。也就是說,掌握現實、並據此預判未來,是企業能夠生存的基本能力。

因此,今年工總白皮書點出台灣將面臨的九大挑戰,包括:加速進入超高齡社會、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轉移、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下產業競爭壓力、更嚴重五缺問題、氣候風險、基礎建設不符需求、學用落差人才空洞化、人工智慧衝擊等,無一不是台灣沉痾已久、且難以迴避的艱鉅課題。這九頭近在咫尺的灰犀牛,可說是工總對現實的基本描述與預測;理解這些挑戰並不需要高深的理論,也不會因任何團體或個人的意志而改變。但誠如媒體質疑,工總甚或一些工商團體,為何多年來一再「狗吠火車」的反覆提出相同建言?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的不只是企業界的焦慮,更是目前台灣治理的三大危機:

首先,違背科學。舉例來說,「2025非核家園」已是注定無法達成的政策目標:如堅持要達到「2025非核家園」,在原先設定的20%的再生能源迄今仍不到預定一半的客觀現實下,擴大燃煤或天然氣發電是再生能源外的唯二選擇;但燃媒會增加排碳、天然氣將增加發電成本。白話文來說,「非核家園」、「淨零排碳」和「不漲電價」這三者政策目標明顯衝突,但迄今政府仍不願回應這個基本的科學命題,以致工總需要反覆建言:希望政府重新檢討國家能源配比,以期在用電需求持續成長情況下,達成供電穩定、能源配比與低碳能源目標等多重目標。

其次,脫離常識。工總白皮書提醒,台灣現存的人力問題是社會需求與人才培育脫鉤,以致年輕人學無所用、企業缺人可用。特別在少子化海嘯衝擊下,台灣必須勇敢因應大專院校、高中職因招生人數不足減招甚至退場,亦或國小廢校問題。然而,日前政府毫無預兆的宣布私校每人每年25,000元學費補助及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且不論其是否為昭然若揭的選前大撒幣,從常識來看,該政策不但無助提高教學品質、也無法解決台灣學用落差,更遑論能有效培育台灣人才。

最後,缺乏遠見。檢視工總白皮書,重覆提案次數最多的即是兩岸政策,其中有些建言甚至自2016年迄今已連續提了七年。然而,即使產業界一再提醒:政府應以務實態度來處理兩岸事務,但政府對大陸事務的決策,仍因受限意識形態而失卻彈性,以致如同本報日前社論提醒,缺乏對陸整體戰略的前提下,只能被動因應來自大陸的一再出招,以致屢屢進退失據。

在多元的台灣社會,工總建言或許只是一方之言,並不見得代表台灣社會全體意見;且政府的組成與職能,相較企業有很大差異,目標也更為多元且複雜。但秉持科學精神以分析現存問題並預測趨勢、合理運用資源以提出解決方案、保持務實彈性以求永續發展,不應只是企業的必備能力,更應該是現代化政府應抱持的基本要求。工總歷年來白皮書的諸多建言,反映的正是近年來台灣治理過程的違背科學、脫離常識,以及缺乏遠見;若繼續漠視這三大治理危機,無論是誰來執政,都將難以因應台灣迎面而來的諸多嚴苛挑戰。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