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宣揚政績切忌成為「德州神槍手」

今年前八月實質總薪資年減0.85%,為七年來同期首次負成長,主計總處將問題根源推給出口疲弱與物價上漲。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前八月實質總薪資年減0.85%,為七年來同期首次負成長,主計總處將問題根源推給出口疲弱與物價上漲。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情勢好壞的形成因素很多,有些是政策作為的投射,有些是外在因素起作用,政府陳述經濟狀態與分析形成因素務必實事求是,不能粉飾太平,專挑好的一面說事,更不要攬功諉過。

最近的一些數據顯示台灣經濟情勢不容樂觀。行政院主計總處日昨公布薪資統計結果,今年前八月經常性薪資年增2.5%,總薪資成長1.42%,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0.21%,實質總薪資則是年減0.85%,為七年來同期首次負成長。主計總處將問題根源推給出口疲弱與物價上漲兩大因素。反正,如果情況不好,就是外因作祟;如果成績亮麗,就是政府英明所致。

新南向政策的成績亦乎如此。蔡政府宣稱,從2015到2022的七年間,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額增加了88%,成效斐然。深究其實,2015到2020的五年間只成長12.5%,其中三年負成長,其他的成長都是近兩年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與科技戰,強硬拆解中國大陸的產業供應鏈,迫使許多台商、陸商與外國廠商將產地分散,紛紛到東南亞為主的海外投資設廠,或是加大在當地的產能,以降低風險和賦稅,導致我國和東南亞的貿易金額大幅成長,同時對大陸出口大幅減少。政府不細說真實原因,卻拿來大肆宣傳,一方面吹噓新南向政策大大成功,一方面吹噓對陸出口依賴度大大降低。

蔡英文總統熱衷於宣揚政績,她在最後一次國慶演說中細數政績,提到台灣這幾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強調維持高於全球平均值,站穩四小龍之首,平均所得超越韓國。這是報喜不報憂。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日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大幅下修到0.8%,而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則為3%;半年前IMF對台灣經濟成長預估還有2.1%,現在則保一無望。蔡政府卻故作樂觀狀,財政部指稱已終結連12黑的9月出口數字,強調第四季可望撥雲見日;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更拍胸脯保證,台灣經濟已走出最差情況,今年保一沒問題。至於高盛、標普全球和星展銀行的預估都很悲觀,甚至估只有成長0.5%,蔡政府卻都置之不提。

至於蔡政府沾沾自喜的2022年台灣人均GDP能贏韓國,主要因素和匯率有關,和前一年相比,韓元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貶值了11.41%。台幣兌美元只貶值了5.89%,因此換算為以美元計價的人均GDP,台灣比韓國具優勢。除了匯率因素之外,貿易表現也是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的重要因素。從2019年起,韓國的貿易順差低於台灣,2022年轉為鉅額赤字。其中原因之一是進口能源價格高漲,另一重要因素是從2018年底以來,韓國對中的貿易順差不斷萎縮,2022年第二季開始出現貿易赤字。實際上,韓國出口品項比台灣更加分散,舉凡資通訊產品、工業機械和家電、化學品、汽機車的比重不低,台灣出口產業則幾乎都是電子零組件。由於中國疫情反覆、封控政策影響經濟活動,韓國幾個重要出口產品對中國的貿易都急速衰退。這些因素和政府施政作為其實關係不大,蔡政府實在沒有必要以為做了什麼偉大的事。

台灣是外向型經濟,受國際因素影響很大,近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高,各方預測不一,但對宣傳不遺餘力的蔡政府往往將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只選擇有利數字解讀,吹噓政府的功績,甚至刻意忽略重要的警訊,更不回頭檢討政府作為有何不足與不當。蔡政府汲汲營營於大內宣,迭將所設定的政策目標當作紅心,如果出現可以彰顯政績的數據,則大吹法螺,宣揚箭頭命中箭靶,儼然是百步穿楊的神槍手。

這種宣傳手法讓人聯想到「德州神槍手」的寓言。大意是有個德州人朝著自己的穀倉射了許多子彈,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畫一個圈,然後自稱是神槍手。這個神槍手根本是先射箭再畫靶,蔡政府不就是常在彈孔密集之處畫靶心,自吹自擂政績彪炳,不但麻醉民眾,自己也沉湎在自我膨風的政績裡,既粉飾太平,又隱藏不佳現象,逃避政府責任。

我們奉勸蔡政府要更虛心、更務實、更精進,而不要沈溺在虛華、誇大、不實的宣傳迷霧中。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
明年電視面板出貨估減3%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