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民調 為賴清德服務
近來國事蜩螗,各方民調各展機巧,更加讓人不知所措。在眾聲喧嘩的台灣,民意調查題目要通過各方的壓力測試並非易事;但是,避免語句引導、語意暗示、語意扭曲、排列效應與答案設定,還是應該勉力遵守;尤其,在標榜民調客觀中立的同時,實應盡可能要做到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才能「名實相符」,避免遺憾。
最近有民調指稱,目前各黨總統參選人的支持度,賴清德為43.4%、柯文哲26.6%、侯友宜13.6%。然而,若查閱該民調的題目設計,會發現在詢問民眾的支持對象前有3道題目,先行提及賴清德訪美、拜登對台提供軍事援助,及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訪台,明顯有利於建構賴清德的主場優勢。
學者Rubenstein、倪炎元早年曾經提醒,在民調設計時應該特別留意避免題目有誘導性,設計者應該特別注意問卷的問題是怎麼排列的?裡頭有沒有引導問題?是否有任何字眼,可能帶有偏見或影響受訪者?相關字眼、數據與觀念,有沒有受到最近新聞議題的影響?
綜上所述,學者倪炎元等人進一步提醒,避免民調受到題目影響,要注意問卷出現以下五大效應,包括第一,語句引導效應,在問卷問題設計中置入引導性語句與傾向性語句,或者是在問卷設計上壓縮受訪者答題空間,不管是嵌在語句的技巧或句子結構,都可能影響受訪者態度。第二,語意暗示效應,問卷的陳述當中使用特定的概念、專有名詞、術語和不經意塑造某些效果,以達到暗示作用。
第三,語法陳述的扭曲效應,在問卷題目設計上避免使用複合句、問題簡單明瞭不要超過20個字,避免語意模糊扭曲,讓受訪者難以瞭解題意。第四,題目排列效應,問卷題目排列的順序調整,或是將影響、暗示性高的題目放在鄰近位置,都可能產生暗示作用,從而改變受訪者態度。第五,答案設定效應,問卷必須是可理解的詞語,不能刻意引導或暗示。
以這五個效應來檢視近日引起討論的民調,是否有透過民調的前三題提問,來引導有利於賴清德的主場優勢?這點確實值得討論。尤其,民調必須能夠經過壓力測試,有時跑出來的數字是一回事,但未必有辦法用常識來理解;就像以該民調數據來看,侯友宜在新北市有可能拿不到30萬票,這似乎有點脫離常軌了。
我們必須提醒,民調設計不是單為勝利者服務。對於第二名、第三名等其他參選人也應力求縮短誤差。至於,民調的公信力好壞,則應建立在所有受測者的「生死兩無憾」。這是最起碼的標準,也是民調施測單位不可逾越的紅線所在!(作者為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