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病人自主權利 請不要再說是放棄急救了

影音、文字 / 林崑峯
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謝宛婷醫師說,很多人都以為安寧緩和醫療只有到臨終快要走了才會接觸到,可是安寧療護的責任是如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如果這個疾病是好不起來,以前癌症只要開始沒有治癒的方法,或一些慢性病如腎臟病、心臟病、肝硬化,以及現在有一些高齡衰老或者失智、退化等沒有治癒的可能性,往後的路一定會有很多包含生理上的需求,疼痛、呼吸急喘、沒有食慾、腸胃,睡眠等困擾,接下來就會引起情緒低落、照顧負擔、人際關係與自我尊嚴的問題,家屬也會開始覺得壓力很大。
久病也會面臨現實的一些困境,如不知要照顧多久,經濟能不能負擔的問題,造成家屬很難做決定。除了癌症病人,現在衛福部有增訂十大類的非癌病人,例如末期衰弱的老人等,安寧療護都可以由健保給付,提供病房、共照、居家等彈性的照顧模式。
中央健保署111年09月1日最新公告,除癌症末期病患、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兩類之外,又增列給付的十大非癌安寧共照項目包括: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其他大腦變質
心臟衰竭
慢性氣道阻塞
肺部其他疾病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急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
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末期衰弱老人

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釐清末期的定義,讓病患緩和痛苦,走得安詳。
簡單言之,現在醫學上知道治不好的疾病幾乎已經都放進來了,因此,安寧病房要做的事非常多,需要包括營養師、社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藥師、志工、多科的醫師及護理師加入,特別的是,他們還需受過由基督教、天主教(史懷哲基金會)及佛教(如蓮花基金會)等靈性關懷師提供的安寧訓練。在安寧照顧裡,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人在生命面臨死亡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焦慮、恐懼,經過這些團隊的協助,會讓病人更坦然接受終將離去的事實。
這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照護人員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渡者」、擺渡人,因為他們的工作在醫師救人的職業裡面是最特別的,每天幾乎都在送人走。其實有些醫師未必是不認同安寧照護,只是沒辦法每天都處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看著自己照顧的人離開,更有時候病人離開時還有一些心願未了,遺憾沒有解開等,也會影響到醫護人員,可是他們馬上又要去幫助下一個家庭,所以必須克服自己的心情,學會放下。
所謂的安寧緩和治療不要再講說「放棄急救」了,沒有醫師會放棄急救,只是不要用那種壓胸、電擊、氣切的方式, 因為那已不再符合身體利益的需要,也很痛苦,但是不做這種事情,醫師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幫病患把生活品質照顧好,然後讓病人有舒服的身體可以去完成最後想做的事情,這些難道不是另外一種人生最後的急救嗎?
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跟道別。
-------------------------------------------------------------------------------
謝宛婷醫師小檔案:
學歷:成大醫學系、成大法律碩士、成大法律所博士研究生。
現職: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專責安寧醫療已經12年。
詳細內容請觀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