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地緣戰略競爭頻仍 凸顯臺海和平關鍵地位
◎蘇紫雲
近期中共與周邊國家海空兵力活動頻仍,主要著眼印太區域的東亞地緣政治結構性轉變,包括政治結盟、經濟互動,以及軍事部署都快速變動,並產生複合性效應,可說進入大戰略的競爭期。國際間為有效避免其威權過度擴張,由科技安全、貿易公平的角度進行圍堵,可說是壓制中共有效手段,而軍事力量的制衡則是戰略重心,以避免中共藉武力快速改變現狀,造成區域安全永久改變。
進一步說,地緣政治的核心在於陸權與海權的競逐,中共為東亞陸權大國,並積極採取擴張姿態,關鍵在於中共採取排他性的行為模式,因此,對於既有的海權國家造成排擠與摩擦,迫使區域內的不同權力主體進行橫向結盟,包括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乃至越南對中共採取高度戒備;中南半島的寮國、緬甸、高棉等則傾向北京,形成地理態勢上的太平洋沿岸國,與中國大陸周邊國在選擇不同權力大國的地緣特性。
因此,可進一步看出目前在區域權力集結上呈現海洋國家「新月形」包圍中共的姿態,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以美國為中心成為海洋弧形,對中共呈現「外線」圍堵,北京則為「內線」戰略力求維繫海上交通,並另闢蹊徑的「鐵道戰略」以歐亞鐵路、泛亞鐵路開闢歐洲、中南半島交通線,也就是以陸路連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減低北京的戰略脆弱性,此即為中共「帶路倡議」的戰略核心。
在此陸海權大戰略的競爭下,中共改軍區為戰區用以支持各戰略方向的軍事需求,同時投資具備戰略投射能力的藍水海軍、長程空軍,以支撐海權爭奪的話語權。此可視為共軍「遠洋長航」的剛性需求。相對的,以美國為主的海權勢力,在結束反恐戰爭後,才真正意識中共擴張主義的長遠威脅,由歐巴馬政府時期提出「亞洲再平衡」至目前拜登政府「開放自由的印太戰略」,年年擴大國防預算、深化盟邦集體合作,加速軍力發展,以保持並擴大對中共的軍力優勢。
依此戰略脈絡,便可更清晰解讀各方的軍力部署與戰術行動。中共陸基航空兵力、航艦的活動除刻意對我國進行灰色作戰外,更主要是展現控制巴士海峽戰略水道的意圖,「山東號」航艦則是肩負兵種發展任務,除建立航艦部隊的操作準則外,培訓認證航艦飛行員為正規航艦「福建號」大量合格飛行員所需,亦為其演訓所需。老牌的海上霸主美國海軍雖享有科技、戰術優勢,面對新起之秀的中共海軍並未輕視,除投入各式無人艦隊、匿蹤艦載機、超長程反艦飛彈等新戰術戰法外,統合區域內盟友的軍事同盟更是重心,此即為美日韓、美菲、乃至美越關係近期互動頻頻,呈現新安全架構的主因。
在此區域大戰略競爭的環境下,中華民國臺灣趨於關鍵地位,前述位處東北亞的美日韓、東南亞美菲越的安全機制的中心樞紐都在臺灣。因此,可以說臺灣安全不僅是本身的國家生存利益,更連動區域共同安全。是以,臺灣日益受國際重視並成為區域安全夥伴,值此關鍵時刻,國軍更是以實力維持和平的關鍵力量。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