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年補健保800億缺口 醫護不血汗

今年3月10日台灣睽違68天,本土確診案例再現「嘉玲」,在目前全世界疫情嚴峻之際更突顯台灣防疫的表現,並反映在國家整體經濟上有亮眼的成績。本月初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於投書中,提出台灣近兩年來經濟成長率大幅超越世界已開發國家平均值,以2020年為例,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36%,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之平均值為-4.5%,正負之間台灣多了8%的成長,以GDP總額20兆計算,粗估因台灣防疫有成而帶動的經濟效益高達4000億。

台灣能有這樣防疫成績,防疫金三角功不可沒,包括政府公衛政策防疫體系、醫療機構防疫第一線守住及民眾公民素質的展現,但在防疫優異表現中卻隱藏健康總預算的不足。

近10年來台灣健保總額的增長隨經濟成長率增加,但國家GDP成長1%其民眾對醫療需求是超過1%,換言之,10年來健保總額與醫療需求差距越拉越大,而缺口擴大的情形下只透過健保財務平衡方式「總額預算制度」,造成健保點值下探(打折給付),醫院只好不斷降低成本COST DOWN,影響的就是醫護人員執業環境惡化及民眾醫療品質下降。

要解決這樣的難題讓健保能永續經營,許多學者提出部分負擔的選項,但健保總額缺口(醫療服務點值要達1點1元,目前約1點0.9元)高達800億以上,部分負擔的增加,對總額年的影響不過120億,是杯水車薪。

從2018年健保署公布的醫院財報中發現,19家醫學中心有10家醫院醫療本業獲利呈現赤字,更重要的是如何補足健保總額的缺口,才不致於讓醫護人員辛苦付出勞務與專業,卻連最基本的健保點值1點都無法換取等值的1元。

回到問題真正核心就是健保總額不足,要補足點值1點1元,彌補每年高達800億的財務缺口,應採取積極作為,建議應由政府分年編列特別預算,投資醫院資訊及醫療設備更新,或是分年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提高健保費率(投資健康),以回饋近兩年新冠疫情衝擊下醫護人員的無私付出,也才是國家健康保險制度發展的長遠之計。(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副教授洪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