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胡銀祿 雕出原民的故事
「傳承文化是首要,創作是其次,如果沒有人做,就我來做!」曾獲原住民族工藝薪傳獎的木雕工藝師胡銀祿(Kacaw Mayaw,卡兆‧馬耀),近花甲之年才接觸木雕工藝。無師自通的他,不僅賦予木頭生命力,更將部落文化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朽木上,不打草稿的雕刻手藝更令人讚歎不已,儘管已高齡77歲仍持續創作,透過木雕將祖先智慧與生命哲理持續流傳下去。
「叩、叩、叩。」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山腳下一處民宅不時傳出規律的木槌聲,走進去一看,桌上擺著1座待完成的木雕作品,一旁只有磨平跟雕刻木頭的工具,沒有任何草圖,木頭上也沒有鉛筆繪製痕跡,只見梯田、牛舍、茅草屋及正在農作的小人物,仔細看會發現這是部落過去的生活景象,而傳出聲響、飄散木頭香氣的空間,正是胡銀祿的工作室。
胡銀祿是壽豐鄉土生土長的阿美族人,過去從事建築業,58歲開始規畫退休生涯時,看到電視節目介紹木雕師,心想「哇!木雕很棒,人家可以,我為什麼不行?」便萌生木雕創作想法,隨即前往工具行購買3把刀刃,在木頭上敲敲打打,自此開啟創作之路。
天分驚人 獲獎無數
不過礙於經濟因素,胡銀祿一開始並未完全投身木雕創作。他說,創作不是一下子就有收入,當時還有家庭要照顧,如果一頭栽下去,家人要如何生活?只能繼續工作,但有時會帶著木頭和工具一起到工地,趁午休時間雕刻創作,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進入木雕工藝的創作發展。
胡銀祿接觸木雕期間從未拜師學藝,只是拿著工具一刀一刀慢慢挖鑿,藉此了解刀刃角度與刻畫形狀於木頭上的變化,經一點一滴嘗試,他成功摸索出雕刻技巧,深入認識木頭的特性後,開始把腦海裡的畫面,直接刻畫在每一塊木頭上。
雖然胡銀祿創作從未打草稿,卻可以在木頭上一體成型傳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讓每個細節恰到好處呈現在最適合的地方,即使線條原始、粗獷,卻能如實呈現事物樣貌,宛如賦予木頭生命力,向觀賞者述說作品的背後故事與意涵。
他渾然天成的雕刻手藝令人讚歎,不僅獲獎無數,更在2012年榮獲原民會原住民工藝薪傳獎肯定,2019年替總統府設計象徵原住民族地位的羽毛獎座,由蔡英文總統致贈給友邦帛琉共和國時任副總統歐宜樓。
詢問胡銀祿如何在沒有草稿的情況下創作,他靦腆笑說,「就是知道木頭哪個地方可以刻些什麼、哪個細節應放在哪個位置最適合」,可能是原住民族自有的天分。
他接著分享說,創作第1年就嘗試參加全國比賽,原本只是想觀摩其他人作品增加視野,得不得獎都無所謂,豈料得到佳作,讓他創作信心大增,往後每年都參賽,直到2011年獲得全國原住民木雕獎社會組首獎後就不再參賽,決定退居幕後轉任老師,讓後輩人才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重現部落生活樣貌
環顧胡銀祿工作室四周,茶几、板凳、一旁小型展覽館門口的梁柱,均用木頭製成,上頭還刻有原住民族圖騰。館內展示著超過50件作品,且創作題材多變,包括部落紀實、狩獵、捕魚、慶典祭祀、人物寫真、親情母愛、獸類生態、木雕獎座設計等。
胡銀祿熱情地介紹工作室木製品及展覽館作品的故事與創作想法說,工作室所見的木製品全由他一手打造,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至於展覽館內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作品,則是2年前所作的《重建》。
《重建》是一座長約1.8米的木雕創作,中間刻著舉辦豐年祭慶祝的盛況,兩旁還有多座茅草屋、水井及族人取水挑擔的樣子,全都一體成型,精湛手藝令人欽佩。特別的是,胡銀祿還將木頭外圍刻畫成山林,呈現部落最原始的模樣。
胡銀祿說,《重建》花了近半年時間才完成,作品主要述說部落頭目把分散四處的族人集中起來成立部落的故事。他一邊指著作品裡頭的水井強調,在新土地闢建部落第一件事,就是找尋水源,並以其為中心開始蓋房子,但不是各家蓋各家的,而是齊力先完成一家,再蓋下一家,因為「原住民是合力團結的族群」。
《重建》除了呈現部落過去樣貌,胡銀祿也發揮小巧思,在一體成型的茅房上,製作可以開關的門,在水井上裝設繩子,增添作品互動性賦予生命力,讓人覺得彷彿夜深人靜時,上頭的小人物會像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具一樣起身活動。
胡銀祿的作品除重現部落傳統生活型態,他也將心中理想的部落刻在木頭上,命名為《快樂部落》。他說,生活在這裡的人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大家一起上工、一起休息,且頭目為了不破壞大山的結構,闢建部落時不砍樹木,反而圍繞著它,慢慢地把家園建立起來,這樣山就會長得很結實、不輕易倒下,「過去真的有這樣的部落存在」。
胡銀祿還分享1件刻畫阿美族祖先樣貌的作品指出,這件作品當時受某協會委託製作,但對方沒有給予任何資訊,且傳說距今已長達千年之久,是件頗為艱難的任務,由於自己是基督徒,期間不斷祈禱,希望上帝能給予一些提示。
作品不離農村生活
胡銀祿突然某天深夜夢見自己在海邊撿拾漂流木,不明原因往海的方向看時,隱約有1男1女從岸上走來,2人看了他一眼後便轉向海邊,他立刻從夢中驚醒,認為這2人是隨洪流漂到這塊土地的祖先姊弟,一定是祖先捎來的提示,因深怕自己忘記,便叫醒一旁熟睡的妻子述說夢境,之後就再也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天一亮便開始雕刻,憑著夢中的印象,將祖先面容刻畫在木頭上。
胡銀祿的作品不僅傳達原住民祖先勤奮,更展現先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努力的付出,甚至目前正在製作的新作品,也是部落過去的農耕生活,與一般所見的原住民族木雕作品較為不同。他眼神堅定地說,「如果不趁現在將記憶裡的部落刻出來,未來就再也沒有人會記得過去部落的樣子及祖先智慧,文化將就此斷根。」
原來,胡銀祿有天和兒子聊天時,發現兒子完全不知道祖先過去農耕生活樣貌,難以想像農耕生活的辛勤,此時他才驚覺先人的智慧已悄悄被淡忘,甚至現在稱作傳統的文化,也不見得是過去的文化,因此他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過去部落的農村生活。
雖然當代木雕藝術創作題材多元,但胡銀祿堅持走自己的路,目的不為別的,只為傳承文化,不僅要把記憶裡的歷史透過木雕流傳給後代子孫,讓他們知道今天享受的事物都是由祖先慢慢耕耘而成,不能被遺忘,他甚至還下定決心,只要還能動,就是要繼續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