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在產業競賽破繭而出

泰國大選很精彩?那我告訴你,泰國的產業競賽表現更精彩。疫情爆發前,亞太地區最多人在談論的話題就是「三城記」: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競爭,但疫情3年加上地緣政治的蔓延打亂了一切;中美對峙及區域分化更是讓每個國家都認為自己有機會躍升。中國在經濟及產業的被美國壓制,更讓資本與跨國企業的外溢效果愈演愈烈,單以金融層面來看,新加坡確實遠遠拋開了香港與上海。

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日前發布「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新加坡去年以9.43分名列亞洲第1、全球第8,得分較2021年的8.31分進步。很多人說,中國政治的複雜難懂,迫使跨國產業選擇出走,這是讓新加坡水漲船高的主因。

不能否認,新加坡確實在疫情期間脫穎而出,但新加坡也有短板:產業土壤薄弱。因此,世界工廠中國的產業鏈外移,正在醞釀另一個新的城市競賽。

整個東南亞市場在疫情過後的蓬勃發展讓人眼界大開。我常跟朋友說:要了解東南亞,就必須先有幾個關鍵的迷思釐清,首先,東南亞或東協並不等於中國,因為那裡不是只有一個國家,東協十國各有各的文化、政治與經濟體制。另外,這幾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讓你走在曼谷、雅加達、甚至河內的街頭,會深刻感受到曾發生在北京奧運或上海世博的Monumtum,滿街都是來自全球各地的商業人士。

因此,現在的東南亞市場不但是全球商業競賽的大本營,也是所有產業決策者最想摸清楚的一個新市場,因為這樣,泰國曼谷的脫穎而出就不足為奇了。我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二戰之後,日本為了發展經濟,既然不可能走向大陸,就把產業重心壓在了東南亞,在考慮政治穩定度、地理位置及文化層面後,泰國就成為了日本汽車產業面向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化轉運中心,而後隨著日本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泰國也建構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成為了亞洲的底特律。

今天,電動車和綠色轉型已成為全球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標,如果你研究過泰國2021年中出台的「3030政策」,或是泰國投資委員會(BOI)從2020年開始針對電動車的投資獎勵,就會了解為什麼那麼多跨國企業前仆後繼前往泰國布局。更重要的是,相對其他東協國家的不穩定,泰國的佛教文化與開放,加上曼谷的國際化生活環境,自然就成為全球車廠的兵家必爭之地了。

底特律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的Tu Le表示,隨著中國市場的成熟、競爭加劇和經濟增長的平穩,汽車製造商獲得中國新客戶的成本變得太高。許多中國車廠將海外擴張視為更可靠的增長途徑。2023年第1季中國出口了210億美元的汽車,比去年同期增長82%。泰國作為美國盟友和RCEP成員,放鬆了對中間產品貿易的限制,一下子變得特別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的經濟正在快速增長。去年該地區的汽車銷量增長了23%,達到340萬輛。無論中國電動車廠在泰國的計畫是否成功,這些產業移轉已帶動了整個亞洲供應鏈的挪移。去年泰國從中國(包括香港)獲得了34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了美國或日本,中美日的產業資源投注一下子拉升了泰國的吸引力。

泰國本來就與美、日有緊密的盟友關係,透過電動車與中國建立緊密關係帶來的產業效應將更加不容忽視。泰國正在電動車效應的帶動下冉冉而起,湄公河畔將成為全球跨國企業下一個燈紅酒綠的新戰場。(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