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纜若遭敵軍切斷恐失對外聯繫 太空中心:需120顆低軌衛星保持通訊

俄烏戰爭看見通訊衛星的重要,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初步模擬,台灣約需要120枚低軌通訊衛星,才能確保24小時通訊不中斷,有專家認為,低軌衛星頻寬容量比較少,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海底電纜的通訊網路。

圖/TVBS
圖/TVBS

衛星科技公司執行長王毓駒:「透過雷達呈像的方式,去對地表做拍照。」

這是X波段衛星合成孔徑雷達的其中5分之1,原來的長度達到5公尺,平常不在陸地上,而是在低地軌道運行。

衛星科技公司執行長王毓駒:「很重要的一塊是這個,所謂的衛星的影像服務,而且是高頻的、高解析度的影像服務。」

它常用於環境、災害觀測,屬於全天候主動遙感系統,在平時和戰時都能發揮功用。

衛星科技公司執行長王毓駒:「以前我們打仗會挑天氣不好或者是至少對方視野差的時候去做一些不管是攻擊或是怎麼樣,但是現在有合成孔徑雷達之後,我們需要觀測敵情的話也是想看就可以看。」

太空競備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世界強國大舉投資太空領域,美、歐、日、中等國,佈局低軌道衛星產業供應鏈。

衛星科技公司執行長王毓駒:「一方面是整個太空的產業它的成本已經大幅的降低了,第二件事情是5G其實也在往下發展到6G的階段,其實地面上可以做的空間非常的有限,那加上整個政經的發展又往打仗的關係,特別是手機的骨幹非常容易被毀壞,因此這種種的因素,造就了說整個全球趨勢就往低軌衛星去快速的發展。」

尤其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烏克蘭電信設施遭破壞,世界首富馬斯克以星鏈低軌衛星救援,確保通訊順暢,引發全球對低軌衛星的重視。

圖/TVBS
圖/TVBS

國防院資源戰略所長蘇紫雲:「包括它(烏克蘭)海纜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的時候,它海底電纜就被俄軍破壞,星鏈提供了一個緊急的備援方案,那烏克蘭的部隊跟重要的機構只要有衛星的接收器,就可以機動的就是進行連網的功能。」

今年初台馬海纜事故,影響馬祖通訊,外界擔心,若台灣因為戰爭,導致海底電纜斷線,就需要有不斷飛繞的低軌衛星,當作對外通訊的備援方案。

工研院產服中心組長廖榮皇:「低軌道衛星基本上它是打破了傳統衛星產業這樣的一個生態系,讓大家發覺說,這種快速太空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它不再像過去可能需要花五年、十年去研發一顆衛星才能夠發射上去,三十年前,你要發射1公斤的物體到太空上可能要花10萬美金以上的成本,到現在可能只要花1千塊美金的成本就可以達到。」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初步模擬,要確保24小時通訊不中斷,台灣需要120枚低軌通訊衛星,衛星科研方向將延續福衛五號任務,發展光學遙測衛星福衛八號,採「6加2」共8枚,至於太空中心首顆我國自製通訊實驗衛星,明年將投入太空環境測試,拚2025年發射。

工研院產服中心組長廖榮皇:「那未來國家政策可能會有1顆、1顆大概往上,可能是2顆加上6顆等等這樣的一個發展,那未來在數十顆乃至到百顆的這種星系的規模,其實這個可以從國家的政策或者在國際合作上都可以去著墨,不一定是要由我們自己完全建造這樣的一個星系,其實像馬斯克他的星鏈計畫,他在今年的上半年,他就已經發射將近1千顆的衛星,所以取決於一間公司或一個國家,你投入多少的成本跟資源,來決定你要多早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星系的規模。」

專家認為,台灣有強韌的ICT及光電產業,還有相對低的人力成本,在新的太空生態系占重要地位。然而低軌衛星頻寬容量有限,只能做為緊急應變,無法完全取代現有海底電纜的通訊網路。

圖/TVBS
圖/TVBS

國防院資源戰略所長蘇紫雲:「海底電纜的頻寬的酬載,大概會是低軌衛星的大概5千倍左右,低軌衛星未來在台灣扮演的角色還是把它當成一個輔助的,台灣的基地台包括4G跟5G的有將近11萬個基地台,如果要提高我們資訊安全的這個韌性,第一步要做的是讓這些基地台有更強的電力供應能力,第二個就是強化我們的地底的光纜。」

儘管如此,世界各國仍致力於發展衛星科技,在這場太空大戰中,位於重要戰略地位的台灣,沒有缺席的理由。

更多 TVBS 報導
曳引車追撞貨車 15歲兒陪送貨腿遭削斷
象牙海岸發生建築物倒塌意外 釀6死9傷
1噸重石板「骨牌連環」倒下 日石材公司員工被壓垮慘死
沒拉手煞車?男駕駛開門繳停車費 竟被「車門夾頭」身亡